宜宾市屏山县碳石村的村民开始享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鸟导游”田洪和村民行走在青山里。
“鸟导游”田洪
“鸟塘”里飞来了鸟儿。
摄影爱好者“扎堆”拍摄珍稀鸟类。田洪供图
当地“鸟导游”与摄影爱好者一起进山。田洪供图
位于竹林间的四川山鹧鸪“鸟塘”。
4年前,50多岁的村民田洪和乡邻们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当上了“鸟导游”,一种时髦又实惠的新职业。一方面,他要为前来观鸟的摄影爱好者提供导游服务,另一方面,作为村委会副主任,他要让这项新职业在山里有序、规范地开展,和村民一起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寻求新的生存方式。
田洪所在的村子是宜宾市屏山县龙华镇碳石村,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保护地——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上。老君山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四川山鹧鸪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这些年,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提高,四川山鹧鸪等雉科鸟类向保护区外围扩散趋势愈发明显。尤其紧邻老君山保护区的碳石村青山上,飞来了越来越多的四川山鹧鸪、灰胸薮鹛、红腹角雉等珍稀鸟类(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到此拍摄鸟类栖息、啄食、嬉戏等生存场景。为此,一种新职业——“鸟导游”,在青山之中悄然兴起。
7月下旬,川南进入盛夏。连续多日的高温后,龙华镇迎来了一场大雨。记者驱车从镇上出发,沿着被烟雨笼罩的崎岖山路,大约半小时后抵达了碳石村的观鸟接待点。这里海拔约1100米,原本是一个农家,因接待的观鸟客人越来越多,主人闫帮琼便将自家房屋改成了民宿。在一处仰望青山的院坝里,田洪等村民与记者围坐,兴致勃勃地聊起了“鸟导游”的那些事儿。
在外务工漂泊多年后,田洪最终选择回到了故土。虽然远离大城市,但是大自然慷慨地给当地人赐予了赖以生存的“礼物”——青山、绿水。祖祖辈辈,依托这些优势的天然资源,他们收获了食用笋、茶叶、中药材等丰富的农林产品。这些年,在谋求生存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保护。青山之间,人、鸟、景、物相互依存着。
2019年10月,田洪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鸟导游”。那时,随着山里的珍稀鸟类逐渐增多,陆续有摄影爱好者、观鸟游客来此造访。因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熟悉山路的田洪便为这些外来的客人们当起向导:开车、带路、订餐等,“我打工时在北方待过,普通话也会讲。”
游客们除了支付带路费、餐费等外,走的时候,大多还会从乡亲们手里买走一些笋子、茶叶等土特产。当年底,随着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涌到这里,田洪开始忙不过来了,便号召当地村民一起加入。大家自发组织、分工明确:有的开车带路、有的提供观鸟摄影棚、有的提供食宿……就这样,村民们有了务农之外的新职业“鸟导游”,被田洪等村民称之为“观鸟产业链”的新事物应运而生。
在作为村干部的田洪看来,他有义务和责任为村民们寻求新的收入和出路,所以他将观鸟产业作为村里的富民产业来精心经营。他认为,观鸟产业耗时少、投资小,更重要的是还能带动“吃住行娱购”一条龙产业链,就连过去大山里少人问津的天麻等原生态农产品,也变得“俏了”。
田洪说,有些摄影爱好者为了拍到珍稀鸟类,就算是蹲守一两周都有耐心。不少人对山路不熟悉,选择和村民合作,付“导游费”请人带路上山。拍摄一般凌晨5点过就要上山,摄影器材太重,他们就雇请村民背。有人上山吃干粮,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提前向农户订餐,毕竟腊肉、笋子、土鸡、野菜等大山的“馈赠”对山外人来讲,还是让人流口水的。“近几年,有七八户村民主动加入进来,现在已经有2户成功了,我感觉(观鸟产业)很有希望!”田洪表示。
碳石村四组村民闫帮琼一家就是村上较早成功的“鸟导游”。51岁的闫帮琼在田洪的号召下,原本以种竹笋为生的一家人,在2019年10月加入了“鸟导游”队伍。仅在今年春季的旺季,闫帮琼一家毛收入就有六七万元。这段时间,他们不仅将自家房屋改为“竹乡民宿”,还租村上闲置的房屋改为民宿,床位增加至16张。刚刚退役不久的儿子也回家成为了一名“鸟导游”。“每年春季是鸟类繁殖的季节,也是我们带队和接待的旺季。这两年边做边积累经验,效果还不错。”闫帮琼一家在观鸟产业中尝到了“甜头”。
早上的一场大雨过后,山里的云雾散开,高山露出了青翠的山头。在田洪和村民们的带领下,记者从接待点再次出发,约半小时后抵达了第一个观鸟点。在村里,除了有带路的村民,还有专门为游客寻找最佳拍摄点、搭建简易摄影棚的村民,而专门设置观鸟点的村民,他们称作“塘主”。
50多岁的“塘主”曾道贵是碳石村二组的村民,搭建了一个以拍摄灰胸薮鹛为主的观鸟点。灰胸薮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中国特有种。因其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是一种珍稀濒危鸟类。
刚抵达海拔约1500米的观鸟点,曾道贵便拿出一种名叫“面包虫”的鸟食开始“喂塘”,“鸟塘”比较简陋——一大块长满苔藓和小草的大圆盘石头,上面放置有一个造型奇特的简易木桩,一根用长竹竿削成的饮水管还在不断“滴答”流水,木桩上则散落着面包虫等鸟食,以吸引鸟儿前来。距“鸟塘”大约四五米远有个简易窝棚,大家在这里静静等待。“嘤嘤……”“啾啾……”不一会儿,数只相思鸟、灰胸薮鹛陆续现身,前来觅食。寂静的山林间响起清脆的鸟叫声。
2019年10月,曾道贵在田洪的号召下,开始学着喂鸟。他在山上承包了一片竹林。起初,他用玉米打碎来投喂,喂了10多天后,鸟就开始陆续聚拢来觅食。随后,他放几个木凳,顶上扯一张遮雨的胶布,一个简易的摄影棚就搭建好了,“‘喂塘’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件比较累人的事情,无论天晴落雨,我们每天都要开车上山,一喂就是一年半载。等‘鸟塘’建好、地点固定后,第二年3月开始陆续就有收入了,100元1个摄影机位,帮人背摄影器材、开车、带路、订餐等,这些都是付费项目。”“最近天热,是‘鸟荒’期,每年的三四月份才是旺季,游客扎堆。”曾道贵说,“‘鸟塘’一次最多只能坐10多个人,提前一周座位就被预订完了,旺季一天1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有一两万元的纯收入。”
从曾道贵的“鸟塘”往山下走,在海拔约1000米的半山腰一处幽密竹林里,是闫帮琼家设置的“鸟塘”,以拍摄四川山鹧鸪为主。这是中国西南山地特有雉科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四川山鹧鸪喜欢吃玉米、虫子,很敏感,一旦有动静马上撤退。”田洪介绍,为了把鸟引来聚集,“塘主”每天清晨6点过就要准时上山去投食。“把它们喜欢的食物放在投食处,然后静悄悄地躲在不远处,尽量不打扰它们,这样它们才会出来觅食。一来二去,我们已经和它们成为‘朋友’了。”
这些年,田洪一边观察鸟类习性,一边在网络上学习。他认为,只有清楚地了解鸟儿的特征、习惯等,才能准确知道它们的栖息地并顺利带人观鸟、拍鸟,同时也才能很好地保护它们。田洪举例说,四川山鹧鸪的幼鸟存活率很低,容易遭野猫、黄鼠狼、蛇等动物吃掉。它们也有刨土的习性,喜欢走固定路线,非常有规律性。“所以我们要去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不让人破坏。”
虽然缺乏资金扶持,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经验总结,田洪他们已经在观鸟产业中探索出自己的路径和方法。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批组团来此观鸟、拍鸟,旺季时场面异常火爆。
“山上虽然没有天网设施,但每一个村民都是流动的‘摄像头’,大家都在自觉护鸟、爱鸟。”田洪说。碳石村四组70岁的村民杨明和,曾是一名老猎人。“年轻时天天打鸟。那时种庄稼收入微薄,就靠着一把土火铳,打些鸟、野猪等改善伙食。”杨明和回忆,大约20年前,他就把土火铳上交政府了。10多年前,当地开始频繁宣传动物保护的知识,慢慢地,他知道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开始学着保护。
“现在上山路上,随处都看得到鸟。”杨明和说,现在自己年龄大了,虽然不合适做“鸟导游”,但也不会再做伤害鸟儿的猎人,他要在这青山之上,用余生陪伴着鸟儿。
杨明和提到的“变化”,也得到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浩的印证。杨浩介绍,老君山保护区除了四川山鹧鸪、灰胸薮鹛、金额雀鹛等珍稀鸟类275种,还有大熊猫、黑熊、林麝等珍稀兽类53种,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等珍稀蕨类及种子植物1407种。从保护区成立至今,保护区的四川山鹧鸪由最初不足200只,上升到400余只,四川山鹧鸪繁殖成功率由最初不到15%上升到32%,主要保护对象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繁殖成功率实现双增长,保护管理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从2019年开始,巫杨麟每个月都会多次到碳石村及周边拍摄珍稀鸟类。在他看来,环境变好了,动物保护好了,才能为前来摄影的游客提供好的“出片”场景,从而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带动观鸟产业发展。碳石村这几年的保护和发展,巫杨麟和朋友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相信,未来,村民们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虽然现在观鸟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规模,村上的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等还有待提升,但是在各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下,田洪和村民们信心更足了,“特别是今年来的游客很多,对产业发展更有盼头了。我希望能有更多鸟类保护专家为我们在鸟类保护方面进行专业指导,让我们能更规范地发展观鸟产业。”田洪说。
杨浩表示,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老君山保护区除了继续开展关键物种保护外,也正在寻找保护与发展的着力点和平衡点,探索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新模式,特别是寻求保护区与周边村社协同发展更加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观鸟产业及“鸟导游”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和扶持。屏山县龙华镇党委书记肖清禄表示,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正在当地全面共享,观鸟产业也正成为镇上和县上的文旅新产业。目前,该镇规划了两个村发展观鸟产业,镇上建起了多个全新的酒店以提升接待能力。如今,一条涵盖运输、劳务、住宿、餐饮、外卖、背包等分工明晰的观鸟产业生态链正如火如荼地兴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强力助推乡村振兴,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生动实践。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暄 伍雪梅 伍勇 杜卓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