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特别报道-
A11 特别报道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1特别报道
  • ·以科幻之名,向星空和未来发问
  • ·后《三体》时代,谁将是“下一个刘慈欣”?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以科幻之名,向星空和未来发问

  

丨开栏语丨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甘肃酒泉发射成功。那晚,7岁的刘慈欣站在中原农村老家仰望星空,看到了那颗缓缓划过夜空的小星星,从此心中播下一颗向往广阔星空的种子。
  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被引进国内出版。读完这两部作品的刘慈欣,放下书本走出家门,再次像童年那样仰望夜空,“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壮丽的星空下,只有我一个人站着,孤独地面对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
  几十年后,刘慈欣因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了以亚瑟·克拉克命名的“克拉克奖”。站在领奖台上,他回忆起被克拉克小说所震撼的那个夜晚,坦言“正是克拉克带给我的这些感受,让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2023年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启幕。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将进入为期5天的科幻时间。这是世界科幻大会第一次走进中国,成都也将成为中国首个、亚洲继横滨之后第二个举办世界最高规格科幻盛会的城市。
  科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倾向于以人类整体为思考单位,这在无形之中帮助人类以命运共同体的眼光看待自己生活的地球家园。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幻是一种对现实的穿透力,是一种整合的、清澈的力量。
  成都是地理的洼地,但是因为浓重的科幻基因,有了壮阔高远的精神海拔。
  9月19日,在本届科幻大会开幕一个月倒计时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共生纪元 科幻未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特别策划”系列报道,以科幻之名,向星空发问,朝未来出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