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迎来消费热
7月14日,在成都高新区铁像寺水街,游客在茶铺体验当地特色盖碗茶。新华社发
青城山。图据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
杨振之教授(受访者供图)
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即将到来,作为热门旅游城市,成都也迎来了“金九银十”文旅消费热潮。从民宿预订量居热门旅游城市首位,到各类演出“一票难求”,折射出成都文旅消费市场的火爆。
“目前成都文旅市场正处于升级和发展阶段,也催生了许多消费新业态。”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世界研学旅游组织执行主席杨振之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谈到,作为一座新兴的“网红城市”,成都文旅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应从多方面发力,助力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定会爆满。”杨振之对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信心满满。在他看来,成都是一座著名的休闲旅游城市,也是新兴的“网红城市”,无论是潮流还是文化,都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国庆假期人流量众多毋庸置疑。
在他看来,成都的魅力是多元的,最能体现城市内核的、最能吸引游客前来的,还是成都独特的市民生活。“这是成都最大的‘稀有物’,如果丢掉了悠闲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城市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游客们无法对城市有深刻感知。”
他表示,比如像菜市场、大街小巷等具有“烟火气”的消费场景越来越吸引着年轻人的喜爱。“只有停下来,才能真正感受城市节奏,深入地了解城市的生活,这是目前成都的一种旅游模式,也是未来需要保持的城市特色。”
此外,他认为成都目前也正在拓展和升级许多新的城市“稀有物”,比如大运会IP、演唱会引流,都是吸引游客前来的新理由。
杨振之说,成都今年刚刚举办了大运会,这对于成都城市形象的塑造意义十分重大。“在大运村和各大场馆内,不少外国运动员深度体验了成都的生活,这些内容传播出去后,强化了成都休闲城市的形象,推动打造了成都旅游品牌,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
同时,杨振之观察到,今年以来成都迎来演唱会热潮,成都也擦亮了文化城市、艺术城市的名片。“通过演唱会引流客观上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成都,在成都消费,促进了文旅市场升级发展。”
“成都的文旅市场发展还有很多新的消费增长点。”谈到成都文旅市场发展新契机,杨振之表示。
他认为,虽然成都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目前也有很多优秀案例,但文创和艺术方面还需要拓展深度。
“今年以来,成都博物馆越来越火爆,成了带动旅游的一个消费热点。但如何持续细分市场、精准狙击目标用户、提升文旅产业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从传统的博物馆向专题化的博物馆深入改造,是未来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他表示,一座城市的博物馆越多,文化水平越高,文化吸引力就越强,成都应当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吸引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激活民间创造力,尽可能把成都的地域特色体现出来。
此外,在音乐美术方面,其实成都的文旅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都有待提升,也是未来文旅需要重点谋划的新思路。
“还有就是康养,可以依托华西医大、华西坝的强大产业基础,把成都打造成全国性的养老健康城市,增加新的城市元素和城市名片,促进新业态的发展。”在杨振之看来,成都拥有强大的康养旅游城市基础,未来也可作为成都文旅市场发展新动力。
他特别提到,目前成都郊区以及龙泉山、龙门山等地带,还需要开发更优质的度假产品。“首先政府要做好产业引导,在高端度假产品的开发上,落实科学可行的规划及政策。同时,要积极引进民间投资,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创新度假产品,促进成都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
“虽然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成都文旅市场势必会十分火爆,但相比‘人挤人’的热闹,如何让游客留下来、停下来,才是带动消费的关键。”在杨振之看来,成都想要为游客呈现哪些内容、将给游客带来怎样的体验感,是未来需要深耕的着力点。
他解释,从文旅企业来看,要跳脱“打卡式”旅游,加强内容的输出,拓展旅游空间。“比如太古里、宽窄巷子等旅游景点,无论是庭院还是商店,它都能让人坐下来消费。如果仅靠街区,其商业空间太狭窄,在提振消费方面作用较小。”
不仅如此,成都还有很多小众的古城古镇,这类景点需要在重大的旅游节点前两三个月进行预热和营销,前期不断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吸引游客关注。“通过推出各类新产品,提前锁定游客关注,让其停留时间更长,分流分得更多,进而延长产业链和消费链,拓展文旅市场。”
从宏观来看,杨振之表示,在当前以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形势下,文旅消费在整个服务业消费中占比最大,产生的溢出效应也很广泛,所以在未来更应该抓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在很多地方旅游都靠门票经济,靠的是数量,但真正要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政府对于文旅企业的扶持。”他说,比如有的游客去到旅游景点,想消费却没有可消费的地方,这就是文旅企业没发展起来,产业链不长,产业无法形成集聚所造成的。
因此,在未来,杨振之表示,从政府角度,最应当大力支持民营文旅企业发展,实施积极的惠企政策,以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促进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