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看戏-
A13看戏
  • ·优秀原创华语剧走红海内外
  • ·人物“穿越”展开“古今对话”话剧《夜行记》创新解析孔子文化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人物“穿越”展开“古今对话”话剧《夜行记》创新解析孔子文化

话剧《夜行记》剧照。

  10月19日,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原创话剧《夜行记》在先锋智慧剧场上演。该剧由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出品人、青年导演李瑜执导,李青编剧,原雨尘、陈嘉毅、李松然、于信天主演,展示了“古今对话”的思想交锋,通过现代化的剧场语汇勾勒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

作品取材于“陈蔡之厄”

  话剧《夜行记》取材于夫子周游列国期间的最大危机“陈蔡之厄”。夫子周游列国期间,机缘巧合与一个书生、一个飞贼、一个小兵有过一面之缘,却彻底改变了三人命运。孔子被困陈蔡第七日,一行人已到了艰难卓绝之时:那是一个灯火摇曳,狂风大作的夜晚,城内正流传“南郊大火”的传言,这三位平凡的人鼓足勇气,决定秘密步入荒野,营救圣人……
  作品借孔子“陈蔡之厄”的史实表达了从古至今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深刻探讨了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及儒家“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通过人物设置,创造了“古今对话”,力图使当代年轻青年人对儒家文化有更好、更深刻的理解。
  “审美意识上追求革新和张力,运用了非常当代的语汇来传达传统文化,体现东方意境之美。”导演李瑜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主创人员找到了简洁有力的剧场样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解码”,传达传统和当代的交融与碰撞之美。

“穿越古今”诠释孔子文化

  该剧在剧场中融入音乐、新媒体技术、肢体表演等多样形式,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灵感,使其转换到2500年后的今天,通过“夜”和“光”两大核心意象,展示营救的惊心和激情。
  《夜行记》的故事由剧中角色“剧作家”串联,作为这部剧的灵魂人物,他要时时与笔下所写的三个春秋时代的人物对话,用一种“穿越古今”的方式,呈现出孔子大文化的思想概念。饰演剧作家的演员原雨尘向记者表示,表演中最大的挑战在于,作为讲述者、作为“忠”这个章节的扮演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转换为另一个角色,并要运用不同的方言快节奏表演。
  原雨尘坦言,舞台上运用了大量多媒体技术放大演员表演,将表演投放到大屏上。对演员来说,这既需要把握好话剧表演的张力分寸,又要展现出影视表演的细微分寸。“无论是何种表演方式,演员所完成的一项工作,便是塑造人物。每一次表演都让我能更加理解角色本身所承载的意义,也希望观众通过我的表演,能感受到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勇气。”

以青年视角探寻孔子成长足迹

  “陈蔡之厄”距离当代已十分遥远,如何使其与今天的观众产生直接对话?在剧中饰演女飞贼的演员李松然表示,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故事的发展背景都离当代生活十分遥远,这也是创排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我需要在导演的引导和排练的尝试中找到相对合理的尺度,真正进入角色内心,表现她,成为她。”
  如何把孔子的思想在话剧上进行创新性表达?李瑜表示,孔子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如同呼吸一般重要的存在,用现代的表达方式诠释儒家核心内涵,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和力量。通过这部作品描绘自己心中的孔夫子,既是一种创作冲动,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夜行记》中,主创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剧中一群传奇之人遵循着孔子“文行忠信”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李瑜表示,剧中人物最终踏出城门,战胜危险,追求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听到太多声音,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内心,遵循自己心中的光,一直前行。”
  “作品从当代青年人的视角去探寻孔子的成长足迹、思想发展轨迹,青年艺术家们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在形式上、视角上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观点进行了积极探讨与有力传播。”出品人田沁鑫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粟裕国家话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