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游定林寺有感
  • ·“新娘”的乡愁
  • ·走进莫里热带雨林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走进莫里热带雨林

  

□张恒

  浓荫蔽日,我走进位于云南瑞丽的莫里热带雨林,时有“哗哗”的声音落下来,像雨滴。还有丝丝缕缕的东西垂下来,像雨帘。抬头去望,却望不出所以然来,树太多、太密。我知道,在这雨林里发出声音的东西太多,比如风和树叶的缠绵,流水和石头的厮磨。大自然风物的内涵太丰富,很难揣摩出具体的东西,只能想象。
  也许,那些鸟儿知道。鹦鹉、雨燕、喜鹊、白头翁、小山雀、黑翅鸢、灰林鸮、长尾雉、红翅绿鸠、孔雀等,都是极其聪明的。它们生活在这里很多年了,比人类认识这片雨林早得多。它们立在树梢上像叶,窝在树冠里像果,飞来飞去就像穿山风,呼啦啦旋过来旋过去,对这片林子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些鸟儿真是幸运,在这样一片雨林里生活无人干扰,衣食无忧,环境优美。有充实的绿色食物,有阳光雨露,有被绿净化了的负氧离子。还有许许多多的脊椎动物和昆虫做邻居,不孤单,不寂寞。
  走进雨林深处,我才发现那些垂下来的“丝丝缕缕”不是雨帘,是植物的枝蔓。有的是藤条,有的是气根,有的是垂枝。它们成束、成簇、成排地从高处往下吊着,多数都看不到起始的位置。真是不可思议,原以为藤条缠绕在树上、攀爬在石头上是风景,没想到不缠不攀独自垂吊也是一种风景,而且很别致。还带给人许多的想象,包括植物生活方式和存在形式的思考和探究。
  这样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后来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一处叫“树抱石”的景致前,我看到一棵榕树居然长在了石头上。那块石头,全部裸露在地表,几乎看不到泥土。而榕树用一条条根系像绳子一样捆绑住石头,硬是靠这种捆绑力支撑起高大的身躯。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榕树傲然挺立,仿佛汲取了一座山的力量。大概总有人不大相信植物这种生存方式,便赋予它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说这棵古榕是由释迦牟尼手中的禅杖幻变而成。很久以前释迦牟尼云游到莫里,沿扎朵小溪寻源而上,在这块巨石上打坐参禅。为了纪念这块石头,便将那禅杖变成一棵参天大树,长在大石上,根盘如网。于是,雨林里便有了“树抱石”这一奇特景观。
  如果这个传说真有其事,我想,那棵八宝树应该是记得的。这棵八宝树年龄有千岁以上了吧,粗大的树干需要十多个人才能围得过来,这雨林里前世今生许多事情它应该都是见证者。传说,属于文化范畴。莫里热带雨林,其实就是一种生态文化的循序渐进。
  和这棵八宝树年龄差不多大的树还有很多,它们和其他植物一起构筑起莫里雨林。其中,大叶榕、细叶榕、高榕、七叶莲、“森林魔王”绞杀藤以及有“上亿万年活化石”之称的树蕨都是珍稀物种。那些古树,像寿星一样被众多植被簇拥,成为雨林生态和谐的引导者。面对这些古树,仿佛面对人类先祖,我的心境变得朴素、虔诚起来。总认为生命是相通的,树与树之间,人与人之间,树与人之间,都有一种超物质的情感交流。各自生命的能量都是在这种情感交融中积蓄的,人如此,树亦如此。
  一座山孕育了一棵树,孕育了一片林。同样,一棵树,一片林,也孕育了一座山。这不仅有着生态层面上的意义,还有着哲学层面、美学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