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四川农博会创多个历届之最
中国天府农博园
天府粮仓品牌之夜。
农博主题的研学活动。
新津稻草装置艺术节。
在稻田里探索农作物的秘密,在乡村里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农业也能发展得有声有色,活力十足。
10月30日,第九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收官活动——“天府粮仓”品牌之夜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中国天府农博园举行。本届农博会创多个历届之最,新津也在充分释放展会影响力,把关注度转为发展动力,着力书写“天府粮仓”答卷。
以天府农博园为活动举办地,把农博会办到田间地头,这是新津区创新农博会展和文旅产业的新点子。天府农博园内,核心区天府农博岛区域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和农博主展馆,配套了创新林盘·青苗、数智林盘·瑞雪、星河农业公园等硬件设施,布局打造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农业时尚消费馆、中华农耕文明馆等展馆,构建形成“室内展馆+室外展场+林盘展区+大田展区”博览空间。
活动现场发布,本届农博会参展品牌创历届之最,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5000余个品牌悉数亮相,100个“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得到全面展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农博会签约项目创历届之最,举办多场推介活动,多维度推介“天府粮仓”品牌,促成项目签约311个,总投资近1000亿元。交易金额创历届之最,开展“线下展、云上览”产销对接活动70余场次,实现贸易采购项目417个、合同金额达106亿元,现场销售金额近8500万元。
“农产品品牌不仅要做得好,更要叫得响、卖得好。”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挖掘“天府粮仓”品牌内涵、讲好“天府粮仓”品牌故事,就是本届农博会的一条主线。品牌的效应已在显现,100个“天府粮仓”精品先后走进广州和杭州,揽下超10亿元订单。而接下来,“天府粮仓”精品还将走进北京和上海,以带领四川特色优势农产品打开更多的销路和市场。
在新津,农业有多种场景和可能性。在2023年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以农业为媒,新津文旅市场持续复苏,假日氛围浓厚。研学旅行和露营活动持续火热,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在天府农博园、梨花溪风景区等区域,举办了“1+4+N”系列活动,包括稻田音乐节、书画展、摄影展、主题研学、乡野艺术季、街头艺术节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新津区的文化魅力,也为文旅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府农耕文化新窗口,助力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活水”。新津区依托中华农耕文明馆现有“天府农耕文明主题展览”“脱贫攻坚主题展览”“农民工博物馆”,建设1800平方米“国宝与丰收”主题展厅,充分展示了数千年天府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新时代“天府粮仓”崭新形象。依托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系统性展示古蜀稻作文明,推动宝墩遗址研学旅行营地获评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新津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全域旅游为路径,以研学旅行为突破,新津正全面完善旅游规划、改善文旅设施、打造精品线路、做优消费实体。
塑造“多维乡村场景”,也促进了产业跨界融合。新津区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互联网”,引导市场主体探索“种植+科普研学”“加工+消费体验”“品鉴+文化创意”,参与发展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共享民宿、乡村新零售等消费新业态。呈现了禾下花田、食物工坊等一批乡村美食场景,形成了中国农科院立体农场、造物圈农博文创基地、动物园农场等沉浸式体验场景。以“花漾新津·梨花季”为主题,成功举办第22届梨花(杜鹃花)节,推出“花漾赏花游”“文化休闲游”等乡村旅游主题线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农业是国之根本,乡村有广阔增值空间。天府农博园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拓展区和四川农博会的永久举办地,被赋予立足成都、面向川渝、服务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农业博览综合服务平台职能。
园区通过开放合作创新、参与主体创新、体验形式创新、会展周期创新,打造国际农业论道、全球乡村展陈、各国友人汇聚的平台载体,实现季季有展、月月有会、日日市集,呈现国际化、平台化、全域化、生活化、擂台化、科技化、娱乐化、田园化的永不落幕的农博会。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现代乡村流量入口和爆点,带动服务业、旅游业、广告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发展,预计每年实现近1亿元产值。
位于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核心区的张河村,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总人口2685人。近年来,张河村按照“互联网+共享经济”理念,打造张河果园子共享农庄等集体经济项目,有效盘活了“空心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2.62万元。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2年,新津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62亿元,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62以内。“天府粮仓”大有可为,新津答卷值得期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本版图片由新津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