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以诗歌“导航”,读懂沿着蜀道而来的人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以诗歌“导航”,读懂沿着蜀道而来的人

广元市“古蜀道徒步游”沿途文化演绎。 刘彦谷 摄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严正道 陈娟娟 摄

  公元669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从长安出发,开启他在四川的游历。他的《入蜀纪行诗序》,缘何吸引了人们对巴蜀山水的向往?
  公元759年,杜甫携家辗转南下流寓巴蜀8年,留下925首入蜀诗。“诗圣”蜀地行,勾勒出了怎样的一幅巴蜀全景图?
  公元826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相逢,刘禹锡写下“巴山楚水”诗作回应,是走过怎样的山水,让贬谪过、失意过的刘禹锡从没认输过?
  蜀道天堑,文学史上的大家、顶流为何入蜀?又是从哪条蜀道而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严正道,研究巴蜀文学20多年,他的《唐五代入蜀诗与巴蜀文化研究》,辑得196位入蜀诗人的文学故事。
  “研究入蜀文学,就是围绕大蜀道的文学研究。从入蜀路径,去读懂他们为何而来,给巴蜀大地留下了什么。”秋日暖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严正道。他用诗歌做“导航”,品读蜀道上的那诗、那路、那人,勾勒诗词里的蜀道地图。

1470首“蜀地IP”背后
他们因何入蜀?

  提及蜀道,李白的《蜀道难》当属顶流。而从文学角度看蜀道,严正道给了一个新的“导航坐标”——王勃。
  公元669年,王勃从长安出发入蜀,发现巴蜀“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赞叹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绝观”。《入蜀纪行诗序》,成为全唐诗中第一篇在题目中直接写“入蜀诗”的作品。
  “文学研究中,惯用前后对照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在入蜀前后文风的变化。”严正道讲到,把诗歌从宫廷转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和边塞的文风转变背后,“他们,都曾游过巴蜀”。
  唐以前,入蜀人士中,文人数量非常少,有诗歌流传的文人更是屈指可数。进入唐代,这种现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严正道分享了一个数据:回顾唐代地域文学研究成果,若以现行行政区域划分,在能够明确创作地点的全唐诗中,四川(包括重庆)共1470首诗歌,数量居全国第四。当时,唐代巴蜀文学还相对落后,但带着“蜀地IP”的文学作品,却异军突起。
  是什么,让文人不再被蜀道“劝退”?
  严正道分析,其中固然有唐代诗歌自身发展的因素,但唐五代时期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却是更直接的原因。
  首先,就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唐代对蜀道有意识进行维护、修缮,改善了入蜀条件。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记载“自褒而南,逾利州至于剑门,次舍十有七”,说的就是唐代金牛道上的驿站多了起来。
  有了路,解决了食宿交通问题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或奔走于蜀道,或舟行于峡路,来到蜀地。他们用审美眼光看沿途风光,于是以“入蜀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大量产生,形成唐五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当然,巴蜀地区浓厚的文化氛围、壮美奇幽的山川对文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是文人入蜀的重要动力。”严正道分析,王勃大张旗鼓对游蜀观景的宣扬,兴起了唐代文人的游蜀之风。其后,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王维、孟浩然漫游巴蜀山水,则提升了蜀中山水名气。
  如王维,从大散关经褒斜道、金牛道入蜀,不仅有大量诗歌创作,还在出蜀后画有《栈阁图》和《蜀道图》11幅,可见蜀地之行给王维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此外,受当时政治影响,宦游避乱和入幕应举等个人需求,也助力“入蜀诗”逐渐成为那个年代的“顶流”。

引196位入蜀诗人“共鸣”
巴蜀山水长什么样?

  时空交错,巴蜀对文人的呼唤,严正道应声而来。
  2002年,27岁的“文学生”严正道,从江西入川读研。最后,他留在四川任教。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严正道的学术研究,一直聚焦唐宋文学与文化、巴蜀地方文献与文化。
  研究巴蜀文学20多年,究竟要读懂什么?严正道的回答是:去读懂沿着蜀道而来的文人、文学和道路。
  “研究巴蜀文学,是从全唐诗、全宋词等文本文献中,从蜀道沿线的名胜古迹、石碑石刻等历史遗存中,去爬梳。弄清楚有哪些文人入蜀,为什么要入蜀,行走路径是怎样,在具体什么地方留下了什么创作,反映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和时代背景,相互之间又有何关联互动。”
  严正道笑称,相当于沿着蜀道,开展不同地域的现地研究,把诗歌,用导航式的形式定位在时间空间、历史文化等多元维度中。
  他以诗圣杜甫为例。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蜀地才相对稳定。1400多首“杜诗”中,多半在蜀地创作。杜甫的两组入蜀纪行诗,共二十四首,组合在一起,就是对蜀道的实地考察和完整记录。“这24个点位,串点成线,就勾勒出一幅蜀道山水图,背后咏叹的家国情怀引人共鸣。”
  研究中,杜甫这样的“大咖”为蜀道文学研究提供诸多指引,巴蜀文化孕育出的本土文人和外来文士,则带来更多研究蜀道文学的“参数”。
  在《唐五代入蜀诗与巴蜀文化研究》一书中,严正道从5万多首唐诗中辑得196位入蜀诗人的2153首入蜀诗。这196位入蜀诗人,多是祖籍、出生地、主要成长环境都不在巴蜀地区的“外籍诗人”。
  这些“外籍诗人”,从各条蜀道而来。他们的作品视野下,巴蜀山水有怎样的魅力?
  严正道用了一组关键词,讲解这些诗人初次面对蜀地山水的情感表现:“宇宙之绝观”“长怀赏心爱”“转见千秋万古情”。
  在入蜀诗人笔下,巴蜀大地的文化景观和绝美自然山水,得到充分展现。子规、啼猿、海棠、荔枝、蜀茶等巴蜀方物,也都充满地域文化色彩。

研究入蜀文学讲述蜀道故事
蜀道故事在续写

  在文学研究中,唐五代诗人入蜀,是唐代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到20世纪90年代,地域文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严正道所在的西华师范大学,2007年就成立了入蜀文学研究团队。从“点、线、面”“诗、路、人”等角度切入,以入蜀文人为特定对象,整理他们的主要入蜀行踪与事迹,个案分析,从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唐五代入蜀诗发展演变中的文化因素,拓宽巴蜀文学研究的视域与空间。
  在严正道看来,沿着蜀道而来的入蜀诗人,对巴蜀文化是一种“互动式接受”:他们受到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在积极接受巴蜀文化魅力影响的同时,又改变着巴蜀文化生态。
  怎样形容这种“巴蜀文化生态”?严正道说,文学故事的交集和延续。
  比如,卢照邻、王勃、骆宾王在蜀时期,种种文学事迹,好尚交友的陈子昂不可能不知。“初唐四杰”声名鹊起时,李白正年少,受影响再自然不过。至于杜甫、高适、岑参、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来说,更是如此。
  这些故事发展到两宋,为宋代蜀学的极盛奠定了基础。眉山的三苏家族,苏洵、苏轼、苏辙;成都的范氏家族,范镇、范百禄、范祖禹等,都成为宋代蜀学的代表人物。
  “更可喜的是,部分入蜀文人在巴蜀定居下来,他们的后代扎根于巴蜀,在多种文化的孕育下,开花结果,对此后巴蜀文化与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严正道列出一组数据:宋人吕陶为宋代蜀中31位士人所作墓志铭和行状中,有15位的祖先是唐五代时期迁居入蜀;费著所撰《成都氏族谱》,记载蜀中45家著名氏族,其中28家先祖是在唐五代迁居入蜀。
  严正道感慨:“可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巴蜀文学的故事,正是沿着蜀道而来。”
  而对研究学者而言,沿着蜀道的文学研究,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是从文学坐标讲述更多蜀道故事。
  严正道相信,蜀道故事,一直在续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实习生 李黎 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