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传奇荔枝道 并非因“驿传荔枝”而建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传奇荔枝道 并非因“驿传荔枝”而建

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荔枝道遗存。

采访团在达州万源市鹰背乡寻找荔枝道遗存。

采访团在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丛林乡与长寿区交界处寻觅荔枝道遗存。

重庆市涪陵区江南滨江公园内的“荔圃春风”牌坊。

  “加急,快快闪开!”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的某一天,随着响亮的马蹄声,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匹加鞭快马,伴随着滚滚烟尘而来。不过,它传递的可能并不是十万火急的战报,而是杨贵妃爱吃的新鲜荔枝。
  当时,荔枝被列为朝廷贡果。从产地摘下,荔枝被装进竹筒保鲜,交给驿使,途经驿站,换人换马不换物,以接力“特快专递”方式送往长安。这个100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成为后世书写、发挥想象的对象。
  《新唐书·杨贵妃传》中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正是史书上这段文献记载,成为之后一条蜀道命名的来源:原名为洋巴道的川陕蜀道,在后世被命名为“荔枝道”,传播影响深远。
  9月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走进荔枝道,探寻笼罩在荔枝道上的诸多谜团的答案。

“驿传荔枝”故事
易遮蔽对荔枝道完整认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千里驰贡,博美人欢颜,成为后人评判唐玄宗荒弛朝政经常提及的一个罪证。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牧从长安城远望骊山,感慨万千,写下那首千古留名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圣杜甫也曾在诗中为疲于奔命运送荔枝的马匹给予同情:“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由于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后世在评判荔枝道时,容易将其与唐代命运转折点联系在一起。作为一条与杨贵妃吃荔枝联系上的蜀道,荔枝道在散发传奇色彩的同时,也容易带来一些认知的偏差。比如,简单地认为荔枝道就是专门为给杨贵妃贡献荔枝而开辟的道路等。
  对此,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教授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由于“驿传荔枝”已成为批评、讽喻唐玄宗昏庸的强大惯性叙事范式,所以要理解荔枝道,需要避免一些望文生义、想当然的误会或理解偏差。
  事实上,在“驿传荔枝”前,这条古蜀道早已存在。作为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一条通道,是秦、巴、楚文化交融的一个载体。三国时代,它作为间道存在。到了唐代天宝年间,这条道因“驿传荔枝”而繁盛。之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东移,它的作用有所下降,但依然在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南北交通作用。
  从关中越大巴山到四川盆地的诸多蜀道中,荔枝道所联系通达的一端,指向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峡江地区,在蜀道系统中颇为独特。

“驿传荔枝”之前
这条蜀道曾闪烁着刀光剑影

  蜀道,从狭义角度准确说是秦蜀古道。秦蜀古道分为南北两段,两段路线虽然有连续性,但各有其名。其中,北接子午道的荔枝道与金牛道、米仓道都属于秦蜀古道的南段。
  部分人看到“荔枝道”三个字,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似乎这条道在开通之时就叫荔枝道。其实不然,荔枝道这个名称的得来要比道路本身晚不少时间。从南宋王象之开始,这条路才被称之为“荔枝之路”,即后来学者所称的“荔枝道”。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声波和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周航在联合撰写的论文《“荔枝道”研究三题》中,专门就荔枝道的称谓是如何产生的,确切指代对象是什么,是否专为贡杨贵妃鲜荔而开辟的驿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荔枝道”研究三题》中特别强调,荔枝道成为驿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专为“驿传荔枝”而开,它和当时国力的强大,进而广设驿站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联系,以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都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古代道路的开辟,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文献中常言的开通往往是指拓宽和进一步修缮。荔枝道亦是如此,它并非是专门为“驿传荔枝”而开辟的道路,而是将既有的道路加以修缮、增设驿站,成了贡荔的驿路。
  也就是说,在被增设驿站、驿官、驿吏,方便皇家“特快专递”之前,这条路线就已经存在。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间道。这条古道从万源经镇巴至西乡,是古蜀道中比较艰险的一条。也正因此,这条道在战争时期被使用较多。
  有记载称,诸葛亮入蜀后曾屯兵万源,据险防御曹兵。刘备取汉中时,也有“大兵发葭萌,照烈由广元、宁羌,正道入,张恒侯从定远、西乡间道而进”的记载。
  还有学者发现,文献中较早提及此道的是《晋书》。据该书卷一《宣帝纪》记载,司马懿的部队从安康溯汉水到西乡,走的就是子午道南段,由西乡南下,则是取洋巴道入开县、万县、朐月忍。由此可见,三国初年这条道路就已存在了。

“驿传荔枝”背后
是大唐繁盛交通线和发达驿传制度

  开元、天宝时期,是唐代最繁荣的时段。其时国家强盛,疆域辽阔,四方晏然。如此庞大的国家系统要有效地运转起来,交通通信系统必须高度发达。
  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欣教授在《从唐诗走进历史》一书的《一骑红尘:唐朝的交通运输管理》章节中写道,唐帝国拥有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陆路交通线,由大运河、黄河和长江等水系勾织成的纵横交错的水路交通网络,以及高效的水陆驿站体系,它们保障和维护着庞大帝国的高效运输系统运行。并且唐朝成网络体系的交通线,有着严格的驿传制度做保证。唐朝继承隋制,官道的使用和管理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从四川把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需要经过秦蜀古道,一路崇山峻岭,艰险无比,但仍然能保证送到京师的荔枝还是新鲜的,可见唐朝交通网络体系的效率之高。”她说。
  “按照唐代的交通标准,就算没有杨贵妃吃荔枝的需求,也会在官道上设驿站。”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说,从专业历史研究角度,不应花费太多精力去纠结这条路是不是专门为了给杨贵妃送荔枝而设立的。“荔枝道的路线,在秦汉时代就有了,到唐朝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他说。
  李勇先教授表示,相比为杨贵妃献荔枝的短暂时间,荔枝道在大部分时间内还是起到公共利益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用更广阔长远的客观眼光,看到荔枝道更多更大的作用在于区域之间经济往来、民间群众交流。比如说,川东一带产的茶叶,需要通过这条路向外输送。在很长时间内,荔枝道是川东与汉中地区茶盐贸易主要的区域交通道路。”
  达州市博物馆馆长王平表示,宋元明清直至现今,老百姓一直在利用这条古道,享受古道带来的便利,带动了整个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州现今还保留着风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到了现代社会,荔枝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世纪30年代,汉渝公路基本沿袭了荔枝道的路线。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对蜀道进行了大规模拓展建设。1958年修建的210国道西(安)万(源)公路,大多路段均沿着荔枝道线路建设。2004年初,改道的达成(渝)高速路全线贯通后,取其捷径横贯秦巴山区。
  如今,荔枝古道作为交通主线的功能渐渐失去,但它仍以丰富的文化遗产形式,向现代人传达来自历史的讯息,发挥其宝贵的精神价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喻言 肖洋 罗轩 摄影报道

解谜
杨贵妃所食荔枝从何而来?

  《新唐书·礼乐志》载:“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唐代天宝年间从“南方”进贡到长安的新鲜荔枝,这里的“南方”具体是指哪里?杨贵妃所嗜吃的荔枝,产地是何处?这些疑问,都曾让历代研究者操碎了心。由于唐代官方文献对此没有明确详细的记载,留下的空白引发唐宋乃至后世诸多猜测和判断。
  国学名家钱穆的得意门生、历史学家严耕望(1916年-1996年)所著的唐代交通史著作《唐代交通图考》,是业内公认的“20世纪中国交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的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天宝荔枝道”。在该章节一开篇,严耕望就根据史料分析起唐代贡果荔枝的产地问题。他首先就提到自己发现唐与宋的文献中观点不一致,“杨贵妃嗜荔枝,欲及新鲜而尝,故特置急驿自南方驰贡。其驿贡之地,有岭南与涪州两说。就余所见史料,唐人多云自岭南,北宋中叶以后多云自涪州(古代四川地区地名)。”
  参考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说法,严耕望认为宋人的观点更合理,“白居易说荔枝采摘三日而色、香、味俱变,审度当时交通条件,由岭南发驿至京师,绝不可能保持新鲜,故若欲及新鲜享尝,则由涪州飞驿,较为合理。”严耕望还提到,“且杨贵妃幼长于蜀,所尝当为蜀产,亦增加驿自涪州之可能性。况在唐世,涪州所产之品质绝不逊于岭南!”
  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中的论证,得到广泛认可,在学界被引用较多。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表示,按照唐代的气候条件,全国产荔枝的地方比较多,“作为给朝廷的贡果,应该是品种比较好的,并且到长安的交通比较方便,更利于保鲜。那么,在唐朝从巴蜀向长安贡荔枝,可能性是很大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喻言 肖洋 罗轩

唐代“驿传荔枝”具体路线怎么走?

  唐代天宝年间,荔枝道进入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关于荔枝道的具体线路,一直是学界和民间关注的焦点。
  2014年6月,荔枝道与米仓道一起被纳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范围。荔枝道的相关考古调查成为蜀道申遗工作的重要部分。
  自2015年起,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文博单位、高校,涉及遗产学、考古学、交通史、文学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多方面的资深专家团,对荔枝道达州段的具体路线走向及其相关文化遗存进行详细考古调查。
  在考察过程中,专家们在众多河流、峡谷、悬崖边发现大量古道、古桥,这些作为道路本体,进一步证实了荔枝道确实存在。此外,荔枝道沿途的唐代瓦片、摩崖石刻、古驿站遗址等历史遗存,尤其是达州境内的6处唐宋时期摩崖造像,可以连成一条线,进一步印证了荔枝道在达州境内的走向。“2015年,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受达州万源市委托,组织邀请全国多位资深专家的那次考察之旅,收获甚丰。尤其是发现了唐朝天宝年间的多个摩崖造像,足见这条路线的繁华程度,为荔枝道的走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1月,时任考察团团长的高大伦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如今,唐代从巴蜀到长安快速运输荔枝驿道的具体走向,已被较为完整、详细地勾勒出来:重庆涪陵-垫江-梁平-达州开江-大竹-达川区-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巴中平昌(岩口乡、马鞍乡)-达州万源(鹰背乡、庙垭乡、秦河乡、玉带乡、魏家乡)-巴中通江再入达州万源(竹峪乡、虹桥乡)-陕西镇巴,共经过10多个县市,然后进入陕西西乡子午道,到达西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喻言 肖洋 罗轩

名词解释 荔枝道

  从关中越大巴山到四川盆地的诸多蜀道中,荔枝道所联系通达的一端,指向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峡江地区,在蜀道系统中颇为独特。在荔枝贡京之前,这条古蜀道早已存在。作为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一条通道,是秦、巴、楚文化交融的一个载体。三国时代,它作为间道存在。到了唐代天宝年间,这条道因荔枝贡京而繁盛,也因此得名。之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东移,它的作用有所下降,但依然在之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南北交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