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在“大唐涪州”,寻找荔枝道起点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大唐涪州”,寻找荔枝道起点

采访团在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寻觅荔枝道遗存。

  重庆市涪陵区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周烽介绍荔枝道相关艺术雕塑。

  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回龙村村委会主任汤建明带领采访团成员寻找荔枝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喻言 肖洋 罗轩 重庆摄影报道

  自唐朝以后,荔枝道成为历代各朝通往四川、重庆的交通要道、贸易通道。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众多商贾入川的必经之路。
  作为古蜀道系统中的重要一员,荔枝道如今是怎样的面貌?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重庆市涪陵区(唐代称涪州),寻找荔枝道的起点。

沿着历史故事寻找古道

  重庆境内的荔枝道道路本体,如今是什么状况?9月底,采访团在涪陵区百胜镇回龙村村委会主任汤建明及几位村民的带领下,和涪陵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的几位专家一起,在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丛林乡与长寿区交界处的山林中,寻觅荔枝道。
  进入深山大概1个小时后,采访团首先找到一座石桥,这是以往百胜镇居民到长寿区云集镇赶集的必经之路。作为此次寻找荔枝道的“领路人”,汤建明说,这条路是他从小到大赶集的“近道”,被当地村民认为是运送荔枝的必经之路。
  初秋的山林幽谷,雾气蒸腾,荒草丛生。汤建明介绍,这里离给杨贵妃送的荔枝的产地——荔枝园大约20公里,现在已很少有人经过。
  沿着铜岩溪向北继续前行20多分钟,眼前出现了一个个条状的厚重、古旧、带着年深日久马蹄行走痕迹的石板,静静地躺在穿山而过的溪水旁。“这是一段古道!”一行人都很激动,有人还忍不住用手摸了摸石板。刚下过雨的山中,石板、石梯上泛出青苔的颜色,细腻光滑。石板之间长出郁郁葱葱的植物幼苗。
  “这段石板路是我们发现保存得很完好的一段古道。从这里继续向下走,就可以到长寿区云集镇。”汤建明指着地上的青石阶梯说,住在附近的老人都知道,这条“近道”是以前给杨贵妃运送荔枝的路,但随着老人们的离世,年轻人对这条路的记忆越来越少。
  这段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荔枝道,平时人迹罕至,偶尔也会遇到外面的探访者。重庆市涪陵区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涪陵区作协主席周烽这些年接待过几拨人,“这条古道现在很少有人来找了。七八年前有过一次,四五年前也有过一次,你们是第三批。”

涪州荔枝园留名已久

  在《涪州图径》《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蜀中广记》等历史文献中,除了对涪陵荔枝有记载外,还都提到一个叫“荔枝园”的地方。这个园子,被判断是为了让杨贵妃能吃上好的荔枝而建,又名“妃子园”。
  对于这个荔枝园的具体方位,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夔州路·涪州》中记载,“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也写道:“自眉嘉至此,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
  由于这些文献的存在和流传,很多人相信,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那些产自涪州、然后被快马加鞭送往长安给杨贵妃吃的贡果荔枝,来源之处,“荔枝园”是重点点位。千百年来,无数涪陵当地或外地到涪陵的文人学者,对涪陵荔枝园及荔枝道进行吟诵和书写,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的诗章。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人惩荔枝之害,芟夷不遗种。”涪陵荔枝园逐渐冷寂而荒废。时光更迭,历经岁月沧桑,荔枝园逐渐消失在历史深处。但荔枝园这个名字,却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直流传下来。
  在涪陵寻路蜀道期间,采访团在周烽的带领下,来到位于长江南岸的涪陵江南滨江公园。这里属于闹市区,公园紧挨着繁忙的马路和高高耸立的楼盘。在公园里可以看到一座刻有“荔圃春风”字样、高近10米的牌坊和四组生动展示快马加鞭驿吏运送荔枝的雕塑。牌坊上有主联: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次联:古道通古都,江流毓江城。
  据周烽介绍,“荔圃春风”以牌坊为主体,辅以“种荔枝、采荔枝、运荔枝、品荔枝”雕塑群表现荔枝道的起点和种植、采摘、运送、分享荔枝等全过程,再现唐代涪州的历史盛景。这个景点于今年6月揭幕,是涪陵区最新打造的一座城市文化地标,也是涪陵打造的滨江文化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判断,这里属于唐代荔枝园原址所在的片区。这里算是荔枝古道的起点。”走在长江南岸,周烽眺望着江面,手指着北岸说:“当年贡京的荔枝,就是从这里渡江,前往重庆市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区,四川省大竹县、达州市……”

唐代巴蜀地区盛产荔枝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曾对历史上巴蜀地区荔枝种植和分布进行过细致考察:唐宋时期,北纬31度以南的成都、重庆、宜宾、泸州、涪陵、乐山、万州和雅安等地的河谷地带均有荔枝种植记载。其中,宜宾、泸州、乐山和涪陵四地产量最大,质量最好。蓝勇认为,荔枝的生长需要基本的热量条件,历史气候研究表明,唐代是中国的一个暖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因此唐代四川盆地内大面积的荔枝分布,恰好是当时荔枝生长的北界。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表示,天宝年间,巴蜀地区给京城贡荔枝的种植地,很可能不止一处。除了涪州荔枝园,涪州乐温县(今重庆市长寿区)和泸州市合江县也是两个常被提到的地方。
  在《唐代交通图考》中,历史学家严耕望提到,“涪州荔枝之佳者产于州治西北一百一十里之乐温县。县在乐温山北三四十里溶溪水(今龙溪河)西岸,约今万顺场、葛兰场地区,奉贡所资盖出于此。”荔枝佳品,或与地气有关。相关材料记录,乐温县因乐温山得名,乐温山“地气常温、禾稼早熟”。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涪陵地区,唐宋时为“涪州”,其下乐温“县地颇产荔枝,其味尤胜诸岭”。
  唐代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写道:“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其中,泸戎指今泸州、宜宾一带。合江自古为泸州辖地。闻名遐迩的合江宋代石刻中,有一块宋代墓葬中的《侍女图》,图上清楚地雕刻有荔枝装饰图案,这是唐代合江盛产荔枝的实证。
  合江的贡京荔枝由驿站快马运到城东史坝水驿,由史坝的驿船走水路下运到涪州起岸,转由陆路驿站以驿马经荔枝道、子午道昼夜兼程送到京师长安。

荔枝已不是涪陵主要经济作物

  从唐至今,时间的车轮已驶过1000多年。由于城市发展等原因,涪陵市区已很少有大片荔枝树的身影。但在涪陵的部分沿江乡镇,仍种植有荔枝。
  南沱镇睦和村是涪陵区规模种植荔枝的地方之一。“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引进了多个荔枝品种,包括大丁香、红绣球、妃子笑、绛沙兰、黛绿等。现在每年7月左右,有200多亩荔枝树可以挂果。”睦和村一村民说。
  同行的重庆市涪陵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农艺师毛英杰站在睦和村一处荔枝园边说,睦和村是涪陵区种植荔枝最多的一个村子。种植的荔枝树大概400亩,都是2000年以后培育的优良品种,果实7月成熟。“当下,荔枝已不是涪陵的主要经济作物,总体种植规模不算大,整个涪陵区大约有1700多亩。涪陵区果树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柑橘,有20.5万亩。”他说。
  现居成都的重庆涪陵籍诗人、作家李永才2022年11月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寻踪探迹荔枝园》中写道,20世纪60年代,涪陵重建荔枝园,从1962年至1980年,从四川合江地区引进3万余株荔枝苗,或因气候及水土差异,仅成活300余株。进入21世纪,为挖掘唐代荔枝园历史文化,涪陵又在距城区西南6公里的大梁山规划建设荔枝园景区,以仿唐代建筑为主,建有荔枝楼、荔枝亭、荔枝碑林和贵妃祠等,栽种荔枝幼苗3万余株及一些优良荔枝树。直到2000年前后,在涪陵沉寂多年的荔枝,仿佛从一场大梦中醒来,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长江沿岸遍种荔枝,尤其是位于长江南岸下游30公里处的南沱镇睦和村,更适合荔枝生长。

荔枝已成涪陵的一张名片

  如今,荔枝道道路本体在重庆涪陵已不再承担交通功能,荔枝也不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但荔枝道所衍生的相关传说却在这座江城的文脉中流淌。荔枝希望小学、荔枝街道、荔圃路、荔圃春风……涪陵市区这些与荔枝相关的地名,也在无声印证着这座江城与那段历史的深厚渊源。
  “驿传荔枝”成为后世很多文人讽喻的对象,也让荔枝道在被外界初步了解时,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周烽说:“不管荔枝道或者荔枝道的前身最初为何被打通、修整,但从历史客观上来说,荔枝道的存在,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就本地而言,至少能证明两件事,第一,唐代涪州物产丰富;第二,在唐代,重庆和关中地区就有地理上的沟通和联系。”
  一条荔枝道,巴蜀一家亲。在寻访荔枝道起点的过程中,采访团成员们也深深感受到川渝之间深厚的历史联结。如今两地正大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荔枝道作为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发挥方面,双方同心协力,一定会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