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篁岭晒秋
  • ·河南巩义品美食
  • ·秋游邻姑泉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篁岭晒秋

  

□林国强

  天高云淡,流水潺潺,入眼尽是满山遍野的秋色,深绿、火红、金黄……五颜六色的缤纷令人目眩,仿若身处桃源之境。
  正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深秋初冬时节,我坐索道上山,进入以“晒秋”而闻名天下的江西上饶市婺源篁岭村。置身万亩梯田,远山、近水、黑墙、黛瓦相映成趣。其独特的晒秋景观、粉墙黛瓦的徽式古民居深深吸引着来自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篁岭,位于婺源县东北部,是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每到秋季,村民就把丰收的辣椒、南瓜、菊花等用竹匾晾晒在窗台、屋顶等地方。凭着依山而建、高低起伏的独特地势,展示令人惊艳的“大地色彩”。
  村内民居相邻相间,徽派古建镶嵌点缀,近五百米的“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筑串接,横贯东西,九条巷道,延展至全村的各个角落。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各具特色,古趣盎然。一些商铺在店门前还贴心地准备了辣椒、黄豆、菊花等晒秋竹匾,供游客拍照留念。
  挂在山崖上的篁岭村,地无三尺平,自然条件的局限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春晒山蕨,夏晒干菜,秋晒辣椒,冬晒果脯,一年四季延绵有序。在白墙黑瓦中,炊烟绿树间,充盈着缤纷色彩的调色盘层层叠叠地铺陈于村落之间。从祖辈起,篁岭村民就用竹匾在自家窗台屋顶,架晒红辣椒、玉米、稻谷、黄豆等农作物,每当日头升起,房前屋后成了竹匾的世界,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五彩缤纷的丰收成果组合,绘就了一幅闲适、安详、恬静的古村风情画,形成著名的“篁岭晒秋”画卷。
  晒秋,是南方山区多地共有的农俗现象,不少地方的这种习俗已慢慢淡化,唯独被篁岭保留延续下来,如今成为当地的靓丽明信片。村民告诉我,其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晾晒,只不过秋季丰收季节表现得更有“神韵”。随着时令变化,竹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变换。对篁岭人来说,好日子是过出来的,也是晒出来的。一如当地民歌中唱道:“大箩小箩上晒楼,番薯包芦金粟米,晒干了茶籽好打油。晒秋要赶好日头,大盘小盘盖瓦沟,红椒豌豆老南瓜,晒干了糯谷好做酒,你收秋来我晒秋。”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也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作品素材,诗意般的“晒秋”呼之欲出。
  沿着山坡,我拾阶而上,放眼望去,上下左右皆风景。整个村落就是晒匾的世界。越往上走,晒秋的景观也就变得愈加壮美起来。登上晒秋观景台眺望,数百栋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排布,数千亩梯田簇拥村落,红透的乌桕树生长在田垄上,犹如童话世界。家家凿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心灵手巧的晒秋人家,用眺窗为画板,将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不仅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也绘制出了中国最诗意的秋天。
  篁岭晒秋,从古至今,年年如此。门前空地,农家屋顶,灿烂耀眼,晒着的不仅是农作物,更是收获的喜悦。晒秋,晒亮了美丽山谷,也晒出了农家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