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萧何追韩信“只能是走米仓道”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萧何追韩信“只能是走米仓道”

四川大学蜀道研究专家李勇先教授解读米仓古道四大谜团

后人修葺过的米仓古道路段。

米仓山上的萧何追韩信雕塑。

明代万历年间维修米仓道的石刻。

  米仓古道,是从陕西汉中到四川的一条重要蜀道,该道因经过米仓山而得名,在古代,它是联系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主要通道。
  米仓古道是中国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道之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米仓古道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录。随着现代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繁荣千年的米仓古道渐隐于山林,留下不少待解之谜。
  米仓古道由谁开辟?这条古道为何能畅通2000多年?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12月7日,“米仓古道论坛”学术会议在四川南江县召开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的蜀道研究专家李勇先教授。

谜团一
米仓古道由谁开辟?

  米仓山位于大巴山脉西段,是汉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大致东西向呈弧形横亘于今川陕边界。李勇先经过调研发现,米仓道作为道路的名称,较早见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其中有“米仓道,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又说“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也”,其中“米仓南临中巴,北瞰兴元,实为孔道”。
  “米仓道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而米仓山的得名,则与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有关。”李勇先介绍,“米仓道开通于西汉初年,或者年代更早,甚至可以说,米仓道最早开拓者为古代巴人。”李勇先研究发现,汉水上游是古代巴人的聚居地,大约在商周时期,古代巴人不断向外拓展,一支沿汉水向湖北清江流域迁移,即廪君蛮;另一支翻越米仓山向四川迁移,即板楯蛮,因此留下了许多与“巴”有关的地名,如巴岭、巴中、中巴、巴方、巴河、巴郡、三巴等。
  唐宋时期,米仓道的地位尤其重要,形成了以南郑为中心的大巴山交通网络。米仓道从南郑出发,南行一百二十里,到达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小坝乡西南,进入米仓山谷,南行经过孤云、两角山,折向东南到南江、巴州,全长五百余里,成为汉中进入巴蜀的重要通道,也是巴蜀出川的重要通道。
  李勇先告诉记者,在唐代,米仓道有不同的称谓,如称大竹路、大行路、巴岭路、大巴路(即大巴岭路)、小巴路(即小巴岭路)等。

谜团二
米仓道的“道”不只一条?

  米仓道作为自先秦以来形成的进入四川盆地的蜀道,起始于陕西汉中或南郑,翻大巴山、小巴山,有多个垭口通往川北的南江和巴中。
  “由于米仓山有许多河谷连接秦巴地区,因此,出入米仓山的河谷道路就不只一条。”李勇先介绍,米仓道是由正道、旁道和支线组成的庞大的交通网络。
  除了“正道”,米仓道的旁道著名的有洋壁道、洋巴道、容裘谷道等。如汉末张鲁割据汉中的大本营在沔阳(今陕西省勉县),沔阳汉水南就是大巴山余脉,有许多谷口孔道南通巴中,其中重要的有《水经注·沔水》中提及的“容裘谷道”,“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水南导巴岭山”,该道“通益州”。张鲁“奔南山,入巴中”,最近的路线当是循“容裘谷道”南入米仓山,以避开曹操大军的锋芒。
  李勇先认为,米仓道南端的终点是今巴中市(古代称为巴州),而南江(古代称集州)是其中重要的交通站点。以南江或巴中为起点,又形成众多的支线,向东与洋壁道、汉壁道相连,向南可通往江州(重庆),与长江水道相连,向西与木门道、金牛道相连,然后通往成都。

谜团三
米仓道为何能畅通2000多年?

  李勇先研究发现,米仓道开通以后,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其加以维护和整修。如《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记载:张鲁“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裴松之注引《典略》说:“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也就是说,如果教民犯了错,即令其修路。从中不难看出,张鲁十分重视对道路的营建和养护,并利用“五斗米道”的“义米”“义舍”制度推进公共交通建设,从而维护了米仓道等道路的畅通。
  米仓道沿线的众多石刻题记也反映了历代道路修建和维护的情况。如南江县东榆镇南江河西岸、皇柏古道起点的东榆铺路旁崖壁上,现存有唐符阳郡太守郑子信造阁题记摩崖石刻:“天宝四载太守郑子信此南北路移险造阁记”,石刻旁至今仍可见当时所造栈道的桥梁桩孔,以及下接南江河边的石阶,说明当时建有阁道和桥梁。
  南江县南江镇元山村琉璃关遗址的一处低山陡壁上,有宋嘉泰三年(1203年)“侯南基修路记”石刻,记载了以侯南基为首的道教信众任用道士何永德修栈道的事迹:“古道边江,夏水暴涨,则不便往来。命道人何永德凿崖栽石以取道焉,庶为千古不朽之迹。谨题流离关。”李勇先解释,所谓“凿崖栽石以取道”,就是修治石栈道。说明唐宋时期,米仓道的栈道建筑和维修除了官府主导以外,当地民众和道士也参与其中。
  又如,通江县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民间合资修桥《补修佛头河跳蹬碑志》,其中提到“虽非通府大道,实为往来要津,上通秦省,下及巴、达、营山”。在南江县沙河镇红光村石板河两岸分布有清乾隆、道光时期所刻修路碑,记载了当时修路事宜和捐资者姓名。由于夏季石板河暴涨毁桥,屡建屡毁,石板河中段有多个修桥碑刻或摩崖题刻,年代涉及乾隆、道光、咸丰等各个

谜团四
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

  “萧何追韩信的故事,是发生在米仓道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李勇先介绍,秦末楚汉争霸期间,项羽的部下韩信未受重用,遂投奔刘邦。刘邦亲信萧何极力推荐,希望重用韩信。但刘邦不信任这个“叛徒”,对到底要不要重用他下不了决心,韩信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音信。萧何曾给刘邦说过,韩信,要么用,要么杀。韩信担心自己会被杀,便趁机出逃。萧何知道后,马上前去追赶。
  如今在褒斜道和米仓道上都流传有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褒斜道上有韩溪、萧何追韩信处等石刻,米仓道南江县境内也有“截贤岭”,岭上有古代“萧何追韩信到此碑”,此外还有淮阴侯祠、韩溪、韩山等地名。
  李勇先介绍,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曾对此进行过考证,认为萧何追韩信应该发生在米仓道上。当代学者也多主张米仓道之说。
  米仓道上有关萧何追韩信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集州刺史杨师谋在米仓山上刻有“萧何追韩信至此”石碑,山下河流因此名“韩溪”(有人写作“寒溪”),截贤岭就在米仓道中孤云山下仙台山中。“褒斜道上的韩溪,实际上是寒溪发音相近而附会,从汉至宋,萧何追韩信之事均与褒斜道无关。”李勇先解释,到了元代,元杂剧开始出现褒斜道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情节;“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汉朝四百年”的诗句,出现的时间就更晚了。
  李勇先分析称,韩信是江苏淮阴人,他要脱离刘邦回老家只能走米仓道,然后沿长江出川。即使韩信要投靠长沙郴县的义帝或江陵等地的豪杰,也只能走米仓道,因为这是东赴荆吴的必经之路。
  李勇先特别提到,褒斜道是秦汉时期汉中通往关中的道路,刘邦就国汉中时,关中正处于项羽分封的“三秦王”的控制之下,其目的就是监视刘邦汉王集团的动向。“作为项羽叛臣的韩信,若沿此路向北或向南逃亡,岂非自投罗网?因此韩信逃亡路线只能是走米仓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谢颖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