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楼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府山广场北侧。
宣城在唐代称为宣州,以盛产宣纸闻名。府山广场尽头的谢朓楼,建在一座高约30米的小山上。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写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写:“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是南朝齐山水诗人,字玄晖,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卒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世称小谢,而其族叔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则被称为大谢。
南齐建武二年(495年),“永明体”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两年多的任期内,他在陵阳山最高处建造一室,名曰“高斋”,作为治事起居之所。唐初,宣城人为了缅怀谢朓,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登楼北望可见敬亭山,故又称“北望楼”。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写道:“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仙曾多次登楼,赋诗抒怀,因此,后人亦称此楼为“谢公楼”或“谢朓楼”。
谢朓楼建成后屡毁屡建,1997年于旧址重建,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现今的谢朓楼在两层阶梯之上,楼高15米,为两层钢筋结构十字歇山顶仿古楼阁。一楼是正方形的建筑,每面有六根圆形水泥石柱,大约12米宽,搭配木质门窗。门前楹柱上有隶书对联:“澄江如练行将赓谢朓之诗,叠嶂有楼抑且续独孤之句。”
大门口有江南四大名楼的屏风,一楼正面是宋代田锡的《叠嶂楼赋》,左右墙壁上挂着谢朓楼历史沿革图文。一楼至二楼,三层回旋木梯的墙上,有谢朓《高斋视事》五言古诗和一幅清人所绘《宣城鸟瞰图》;二楼面积较小,只有四根水泥石柱,正面是谢朓画像,两旁的对联是:“千古风流有诗在,一生怀抱与山开。”墙上则是谢朓生平事迹简介。
从谢朓楼北眺,可见建于西晋的景德寺塔。此塔唐代称为开元寺塔,而开元寺早已毁于战火;“句溪塔影”是古代宣城十景之一,句溪中可见塔的倒影,如今塔还在小山上,句溪已经消失。向北眺望,也看不到远方300多米高的敬亭山;而原本的山坡,2007年底已成为长约250米、宽约70米的府山广场。
夏日午后,府山广场的水泥地面像烧烤已久的平底锅,但谢朓楼周围的谢朓公园却是绿树成荫,绿意盎然。坐在谢朓楼一楼檐下的石栏杆上或怀谢亭内休憩,清风徐来,沁凉宜人,暑气全消;倾听悦耳的蝉鸣鸟叫,怡然自得,身心舒畅,世间的纷扰和旅途的疲惫,都随风飘散。
宋至清代,谢朓楼附近有许多亭台楼阁与花榭轩堂;现在,谢朓楼西侧只剩怀谢亭,亭柱上有行书对联:“四时凭眺依旧澄江静如练,千古复登总教临风怀谢公。”上联下方“澄江静如练”,是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诗句。李白多次登临谢朓楼之后,历代很多有名的文人雅士相继来访,留下不少传世诗篇。
停留宣城三天两夜期间,第一天傍晚,在府山广场上看人们跳舞、溜冰……热闹极了;第二天,宣城市区整天下着雨,傍晚的府山广场冷冷清清,只剩下雨声,洗去恼人的酷暑与今日之烦忧、杂念。雨中的谢朓楼,沉稳静谧,别有一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