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眉山与三苏的产生(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眉山与三苏的产生(下)

程夫人教子蜡像。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清光绪二十五年《苏氏族谱》。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潘殊闲

  眉山苏氏直接发源于唐代凤阁侍郎苏味道。神龙(周朝武则天与唐中宗李显年号)初年,苏味道因党附张易之,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迁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苏洵《家谱后录上篇》)。但由于五代战乱等多重原因,至苏洵修家谱时,谱系已有些模糊不清。
  苏洵之上三代分别是:高祖苏祜、高祖母李氏;祖父苏杲、祖母宋氏:父苏序、母史氏。对于自己的先辈,苏洵曾在《族谱后录下篇》有详细描绘和评述。
  由苏洵的叙述,可见上述三苏先人有以下一些共性:乐善好施,淡泊名利;忠敬笃孝,重义行侠;无心仕进,随遇而安;外家多才,贤为辅佐。
  苏氏先祖无心仕进,有其客观原因。苏祜、苏杲所在的五代,正当王氏、孟氏小朝廷,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蜀地的高才贤士耻与之为伍,只有“年少轻锐之士”才仕。入宋之后,蜀地动乱不宁,那种不仕于天下的父祖之训还有一种惯性的影响力,所以,苏序也未仕。
  尽管三苏先人三代未仕,但因其具有良好的品性操守,却也是闻名乡里的贤达,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乐善好施、重义行侠、忠敬笃孝、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品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三苏的人生仕履看,这种家族的精神品质,可谓一脉相承。

宋代眉山苏氏家族
与三苏成长的家学渊源

  历经五代、宋初连年战乱,西蜀百姓苦于水深火热的日子,无心读书求学,又安土重迁,不愿外出为官。这种风气使得眉山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之前,几乎无人参加科举,而率先打破这种封闭的不肯向学以及学而不仕传统的,就是苏序这位一度不好读书的豪侠之士。
  苏序晚年颇有诗书情韵,“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他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科举。二子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乙科及第。三子苏洵虽“壮犹不知书”,但苏序并不强之。既而苏洵果然奋发力学,尽管屡次考试未中,却最终成为文章大家,且培养出驰骋文坛的苏轼、苏辙兄弟,并与其子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
  在祖父去世多年之后,苏轼曾向学生们谈起祖父,说:“祖父名序,甚英伟,才气过人,虽不读书,而气量甚伟。”(宋·李廌《师友谈记》)可以这样说,苏序修身行义,未显于国却显于乡党。他乘时得志,不在己身而在儿孙。
  自苏序后,眉山苏氏家族文星闪耀,轩冕相继,成为震古烁今的文化大家族,其中的因由,不能不让人对这位苏氏家族的先辈、三苏的父祖辈油然生敬。
  其实,苏涣金榜题名,并仕至高官,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苏氏家族,对眉山乃至西蜀都是一件大事,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苏辙描写当时的盛况是“乡人皆喜之,迓者百里不绝”。苏轼在《谢范舍人书》中也有这样的感叹:“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叹嗟,观者塞途。其后执事与诸公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于天下。于是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
  可见,苏涣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不仅打破了苏氏三代不仕的局面,且为乡里开辟出由科举而仕宦的康庄大道。而苏涣为政的清廉干练,还为苏氏子弟树立了从政的榜样。苏轼、苏辙都对伯父充满敬意。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二苏回乡奔母丧服满,回到京师,拜访了伯父苏涣,向其请教为政之方。伯父告诉他如场屋中作文:“有事入来,见得未破,不要下手;俟了了而后行,无有错也。”从苏轼、苏辙一生的仕履看,伯父的影响显而易见。比如,伯父“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好读书,老而不衰”“长于律令,而以仁爱为主,故所至必治”等,二苏都完全继承;甚至伯父“平居不治产业”,也对二苏有影响。
  苏轼对钱财看得甚淡,一生宦海沉浮,不仅居无定所,且所置少量田产也无力经营。相传苏轼晚年自海南北归,在阳羡倾囊购得一宅,后因生怜惜之情而将房屋退给原房主,并焚毁屋券,不索其直,最后竟客死于借居(宋·费兖《梁溪漫志》)。从二苏仕履的特点看,苏涣的影响无处不在,确可谓“家有吏师遗躅在”。诚如元人王沂所评:“眉山苏氏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苏氏家族婚配
对三苏成长的贡献

  “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于闺门。”从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可知,眉山苏氏自苏釿而下,生平记载稍详。剖析眉山苏氏婚配(本文只统计苏洵以上五代),对认识三苏的出现与崛起,颇有意义。
  苏釿之妻——黄氏。文献记载简略,不知其详,据专载蜀中轶事的《茅亭客话》所记,黄氏“家习正声,自唐以来,待诏金门,父随僖宗入蜀”,说明黄氏系唐僖宗时入蜀的北方望族,亦为眉山之移民。
  苏祜之妻——李氏。为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王明之后,世曰瑜,为遂州长江尉,失官,家于眉之丹棱。李氏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
  苏杲之妻——宋氏。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善治生,有余财。
  苏序之妻——史氏。史氏为眉之大家,“蜀眉州史氏,由唐吏部侍郎俨从僖宗幸蜀,因家焉,其先墓在青神。将二十世。宋世号名族”(元·袁桷《史母程氏传》)。苏、史两家是世姻,后来苏辙亦娶史氏女子。苏序之妻史氏生性慈仁宽厚,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曰洵。婆婆宋氏甚严,史夫人常能得其欢,以和族人。
  苏洵之妻——程氏。苏、程联姻是眉山苏氏家族的一个转折点。程氏是眉山的名门望族,“其先武昌人,唐广明中讳琦者从僖宗入蜀,遂家于眉州”(晁公遡《程邛州墓志铭》),后来成为新兴的科宦之家。程夫人之祖、苏轼之外曾祖程仁霸,曾摄录事参军,程氏夫人之父程文应,为大理寺丞;程夫人之兄程浚与苏涣同举进士,程夫人之侄程之才(字正辅)、程之元(字德儒)、程之邵(字懿叔)都仕宦有声。可见,程家确实在眉山堪称大家望族。
  苏轼晚年在惠州曾作《外曾祖程公逸事》,称外曾祖程仁霸“以仁厚信于乡里”,仗义执言,最后“沐浴衣冠,就寝而卒”。苏轼自豪地总结说:“已而外祖父寿九十,舅氏始贵显,寿八十五,曾孙皆仕有声,同时为监司者三人,玄孙宦学益盛。”
  对苏氏家族来说,程夫人是苏氏家族见诸记载的第一位知书达理的才女,在苏氏家族的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程夫人本身受过良好教育,“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她不仅为苏氏家族生养了苏轼、苏辙两个有出息的儿郎,带来了家族的繁盛,而且她还以一双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帮助丈夫苏洵卸掉治家的烦恼使其得以安心向学,使丈夫27岁之后尚能发愤图强而终成大名。在相夫的同时,程夫人不忘教育孩子。司马光在《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写道:“府君(指苏洵)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旦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励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程夫人是成就三苏的关键性人物。没有她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她勇于持家,苏洵不可能27岁还能一心向学,成就自己的事业;而没有苏洵的觉悟和结识京城名流,二苏可能还困在眉山,没有这么幸运地认识那些赏识、提携他们的伯乐,也不可能这么早就扬名京城,为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于程夫人对苏轼的培养,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公(苏轼)生十年,而先君(苏洵)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少年时代母亲所给予的这种名节教育,在苏轼的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以从苏轼一生“微官敢有济时心”的伟大抱负和“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的人生实践中看到母亲程夫人的教育之果。
  程夫人因为助夫教子,颇有成就,《大清一统志》将其列为眉州“烈女”。
  三苏崛起于宋开国百年前后,悉数从眉山走出,这既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文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