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四川报业博物馆开馆
  • ·展陈脉络清晰,呈现方式新颖
  • ·中国首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号入驻四川报业博物馆
  • ·《廉政瞭望》杂志投递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文博人眼中的四川报业博物馆:

展陈脉络清晰,呈现方式新颖

2月20日,四川报业博物馆开馆,观众在馆内参观。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杨树 赵增兴 摄

  从四川日报创刊号到四川各市(州)报纸“全家福”,从中国新闻奖作品到长江韬奋奖奖杯,从薪火相传的报业史到治蜀兴川的报道集……2月20日,四川报业博物馆开馆。
  来到展厅中,就能发现此处集中展示了众多四川本土报纸的创刊号,《华西都市报》创刊号也在其中。同时,陈列在展墙上的川报集团的报箱,展板上的照片和文字,也讲述着华西都市报如何通过独创性的“敲门发行”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当天,不少观众在这一区域久久驻足,仔细阅读一张张熟悉报刊的创刊号,分享自己与这份报纸的深厚情感。
  四川报业博物馆的开馆,对于四川意味着什么?在开馆仪式上,不少来自文博、传媒等行业的代表齐聚,一同走进馆中,从一张张布满岁月痕迹的报纸上,看到四川报业波澜壮阔的历程。
  “展览中对四川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讲述得还是比较清晰的。”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王晨也来到了开幕式现场,她在展厅看到了很多重要的展品,包括四川第一份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人声》,以及《渝报》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些报刊。”
  王晨希望以后两馆间能加强馆际交流,可以从几方面来进行合作,“一方面是展览活动,我们可以基于各自的丰富的馆藏,做一些新闻主题类的展览;第二是学术研究,我们可以进行新闻史、报业史,还有印刷史等方面的研究;还有研学教育板块,可以进行一些社教活动;此外,在文化创意上,也期待四川报业博物馆今后能够利用城市基因、文化基因和传媒基因的转换,产生一些新业态、新文态。”
  作为一家报业博物馆,其中自然少不了优秀新闻人的身影。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的范长江,就是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展览中,也有专门的板块对范长江进行了展现。开幕式上,范长江纪念馆馆长刘仕巧来到现场,并仔细参观了博物馆中的展览。
  “内容上,政治性强、思想性强、教育性强,把四川报业文化,报业历史、红色基因、传媒融合成果、优秀新闻记者代表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出来。”刘仕巧点赞,同时在展陈上,小而精的展陈,充分运用优质图文、新媒体等创新展示手段,以博物馆的方式为国为民存文存史,存古续今,提供了传承和弘扬新闻文化的创新示范。“接下来,我们将与四川报业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在展览活动、馆藏文化、研学教育、学术教育、传播文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新闻文化的传承弘扬作出更大贡献。”
  “看完四川报业博物馆,觉得很震撼。其以西南地区的报业作为切入点,展现了四川报业整个的发展脉络。布展的节奏十分紧凑,内容也很充实。”四川大学博物馆科创中心主任张苹说,虽然展馆的面积不大,但作为和时代同步的观众,可以时时徜徉其中,“看到我们和岁月一起走过的痕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