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龚建东:
龚建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科技部数值预报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攻关团队资料同化方向首席专家。
深耕数值预报领域25年的龚建东,是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
在业界,他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攻关团队资料同化方向首席专家。在全国政协,他是增设的“环境资源界别”的85位委员之一。
“大力倡导‘气象+’,将气象因素融入国民生产的各个行业中,特别是应对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方面。这是我们接下来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日前,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龚建东如是说。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灾害、2024年春运期间雨雪冰冻灾害……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这些极端天气事件提醒着人们,做好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极其重要。
龚建东说,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快速扩张向更新、改造、升级转变,应当正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风险和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相对不足等问题。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提高防灾减灾标准,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证城市安全发展。
何为“城市气候韧性”?龚建东解释,是指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面对暴雨、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事件,城市要具有有效预测、预警、应对并从中恢复的综合能力。
他建议,强化城市气候韧性建设制度保障,将气候韧性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城市更新改造中,从规划上加强顶层设计和引领,完善韧性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他还主张研究制定极端天气应对和巨灾情景专项应急预案,特别是重点加强多种气候驱动因子和灾害交织发生的复合型极端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并通过构建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城市感知体系,实现各感知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夫民之大事在农”,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无霜期延长,经济林果开花期提前,而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使经济林果花期霜冻害风险加大,霜冻害损失加剧,严重时甚至造成果园绝收。
龚建东透露,2023年春季,我国北方多次出现强降温天气,正值开花坐果期的苹果、梨、桃、大樱桃、核桃等林果遭受严重霜冻害,陕西、甘肃、山东等地苹果减产超过20%。基于此,龚建东提出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北方优势林果冻害防御能力的提案。
他建议,加强林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优化补充北方林果气象观测网点,提升精细化的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林果防霜冻科学技术研究和工程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间深度合作,开展精细精准的霜冻监测预报预警、防霜技术和工程等研发,建立多部门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和联防联控机制,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政策性林果业灾害保险亦为重点。”他介绍,目前北方林果种植区内的农业保险发展不平衡,缺乏完善稳定的霜冻灾害保险产品、规范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和法制化的监管保障机制。建议将北方各省份特色优势林果逐步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开发适合多灾种、多品类的政策性林果保险产品,健全气象灾害损失分担机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记者 代睿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