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杜晓帆教授对话传习志愿者:
杜晓帆教授为传习志愿者答疑解惑。
传习志愿者游矜向杜教授提问。
当被城市化的浪潮裹挟着前进,站在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人们应当如何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以实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3月11日,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首席专家杜晓帆登上名人大讲堂,展开“古城保护季”第三讲,以《文化遗产与人的发展》为题,讲述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道。
本场讲座,四名传习志愿者带着各自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问题慕名而来,希望能够当面聆听杜晓帆老师的解答。
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杨嘉良关注到春节期间四川文旅的火热,也看到川渝文旅走廊建设中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他向杜教授请教,如何能够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资源开发之间保持平衡?
“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谁都不知道这个‘平衡点’是什么。”杜晓帆说。“但是我坚持一个观点,文化遗产保护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经济效益是应当需要考虑,但是在其背后需要有一个价值的取舍。”在杜晓帆看来,这个“平衡点”和“取舍”的标准,就在于遗产的核心价值不能被破坏。“这是底线。”杜晓帆补充解释道。因为在他看来,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一旦受损,很有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
第二名青年传习志愿者艾菁是一名文物宣传相关的从业人员,她向杜教授请教,宣传工作应当如何介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
“这些年,四川省在文物保护和文物宣传上,应该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包括今天的讲座,也是在做宣传。”在杜晓帆看来,宣传工作应当有两个重点。首先是一定要传递准确的信息。“我们遇到了新的考古发现,应如何解读?”杜晓帆特别强调,文物宣传工作不应该迎合热度与热搜。这也就是文物宣传工作的第二个重点:“润物细无声”。“文化遗产的宣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自律。我们要把文化遗产真正的核心考虑清楚。”杜晓帆说。
作为一名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耕耘了数十年的专家,杜晓帆常年行走在田野、乡村、古遗址、古建筑当中,调研、保护、宣传文化遗产。第三名青年传习志愿者刘涵好奇的是,在杜教授田野调查期间,他对哪个文化遗产的案例印象最深刻?
杜晓帆回忆起自己与著名的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在江边夜话时,所谈到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杜晓帆提到,能够感动自己的,往往是生活在当地的人们的话语。“虽然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文学色彩,但是朴素的、日常的话语,更让人有所感悟。”杜晓帆说。
第四名青年传习志愿者游矜目前就职于四川某高校。她向杜教授请教,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虽然在努力申遗,但因为相对弱势或是少数群体,往往收效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杜教授有何建议?
“这不是中国面临的难题,这是随着社会发展,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杜晓帆说,这些艺术、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受众越来越小的问题,尤其是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杜晓帆认为,纵然有相应的制度、政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部分技艺的延续仍旧有难度。“很多时候,它就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杜晓帆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初,认为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记录。”杜晓帆认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难以传承,只能变成历史。但是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之前,用现代技术、影像、数据等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也是一种保护。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