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根丝线带动居民就业增收
工匠特写
陈玉正在认真地编织地毯。
赵奕摄
陈玉展示出自她手的《天下雄关》地毯。赵奕摄
小小的展台上,静静地铺着两张福锦,还有一张挂在机架上,正在陈玉的手中逐渐变身为灵动的大熊猫。5月8日开幕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现场,陈玉作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代表四川参加中央展台技艺展演。
“这幅锦花了一个半月,这幅要长一点,花了半年,那幅订单量最大……”提及作品,陈玉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今年66岁的陈玉来自遂宁市河东新区,是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这些年来,她累计向2000多人传授编织技术,带动当地大量村民就业,靠着一针一线绣出了别样乡村画卷。
“我的爷爷、爸爸都会编织技术,手艺也算是家传吧。”算起来,陈玉的“织龄”已近50年。
1978年,县里要开办地毯厂,因为陈玉有一定“底子”,便被派去河南学习丝织技术。那个年代厂里没有钱,只好拿6吨丝绸去交换技术。陈玉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学得十分认真,很快就掌握了技术,回来后当上了厂里的车间主任。
当时政策鼓励勤劳致富,不少人经商办企业,陈玉也决定开一家厂子。1988年,她果断向银行借了3000元,自己开起了工厂。
虽然生意越来越好,但陈玉并不满足。彼时,市面上的地毯流行波斯图案,她在想,能否以中国山水画为突破口,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市场?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到甘肃敦煌时的情景,站在嘉峪关城楼上,蓝天白云、群山巍峨、漫漫黄沙、声声驼铃。她马上来了灵感,照着拍下的画面,一针一线,一丝不苟,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气势恢宏、栩栩如生的《天下雄关》,跃然于地毯之上。
陈玉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到了敦煌,找到当地一位知名经销商,不料对方兜头泼来一盆冷水:“大家都买的是波斯图案的地毯,谁会要你这个山水图?”陈玉带着遗憾离开了敦煌。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那个经销商突然联系到她,希望能把那幅画卖给他。
“后来他又订了20多条,这一单确实利润丰厚。”陈玉说,自己的创新打破了以波斯图案为主的传统市场,她也成为国内较早以山水为主流设计元素的地毯厂商。后来她又设计了国内众多知名景点图案,销量持续火爆,并且每一单她都亲自送货,与客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每次卖完货,背着满满一书包钱,为掩人耳目,我还把方便面盒子、易拉罐清空,把钱塞进去。”陈玉说,自己当时闯市场的决心太大、胆子真大。
近年来,陈玉的眼界越过了国内市场,美国、日本、德国、土耳其等国家都有她拓展市场的足迹。“我在美国有两个大客户,最多的时候,每年能提供上百万元的订单。”陈玉介绍,拓展国际市场只是“走出去”的一个原因,主要是去国外采风开眼界,学习当地的设计风格,回来更好地融入自己作品中。
如今,陈玉的工厂已经有60多个“织女”,遇到大订单,有200多人同时干活。“忙的时候,我招呼一声,大家都愿意来,从不缺人手。”
良好的人缘,来自于30多年的情感积淀。当年刚办厂时,陈玉就想到带领乡亲们一起挣钱,她教大家学技术,只收200元学费,在自家家里,她手把手地倾囊相授,遇上家庭困难的,费用全免。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聋哑学员,学起来很吃力,偶尔脾气来了还不辞而别,害得陈玉丢下活儿四处找人。“我经常急得哭,和她没法沟通,只有靠写字、画图来演示,写了好大一本。”终于,这名学员掌握了技术,能够独立接单养活自己,还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如今,只要有乡亲愿意来学,陈玉免费教授,学员还可以到她家中吃住。学会了,陈玉送她们每人一个大机架,大家在自己家里就能生产,如果质量能达到要求,就用计件的方式支付报酬。
就这样,村里绝大多数留守妇女都吃上了技术饭,一个月能增加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甚至更高,总计8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就业。通过这种方法,陈玉累计授徒2000多人,200余名失业人员和20余名残疾人有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陈玉说,自己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有人说我这么老了,还那么拼干啥?没办法,闲不住,我会一直做下去,用这门手艺带动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