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水中大熊猫”川陕哲罗鲑还有哪些秘密?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全人工繁育成功 吃“雅鱼”长大……

“水中大熊猫”川陕哲罗鲑还有哪些秘密?

川陕哲罗鲑。

  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鸡冠山冷水鱼科研基地。

  从成都出发,驱车约2个小时,到达崇州鸡冠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鸡冠山冷水鱼科研基地坐落于此,这里繁育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
  近期,随着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成果通过验收,意味着中国科研团队在全球率先掌握了这一珍稀鱼类全人工繁育的密码。
  5月20日,记者探访川陕哲罗鲑的繁育基地,通过采访专家团队,探寻川陕哲罗鲑实现全人工繁育背后的故事。

在成都繁育 吃“雅鱼”长大的“水中猛虎”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鸡冠山冷水鱼科研基地,20多个大大小小的流水池里,养着不同品种的鱼类。“这两个池子里就是川陕哲罗鲑,它们非常好认,相较于其他养殖鱼类,川陕哲罗鲑身上有着像斑马一样的黑色条纹或黑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焕超指着池子里说,“目前基地有100多尾成年川陕哲罗鲑,这边还有1000多尾今年刚繁育的仔鱼。”
  杨焕超介绍,川陕哲罗鲑每年3月-4月繁殖,野外自然繁殖条件比较苛刻,需要水流速度、河床底质类型、河面宽度、水深等多种因素都符合要求,才会在这里产卵,若其中一个条件不符合,都不会选择在这里产卵。
  他说,川陕哲罗鲑属于冷水鱼,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0℃到14℃,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干净、清洁、无污染、溶氧高的水源。此外,川陕哲罗鲑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顶端,其所分布地区所有鱼类都吃得下,素有“水中猛虎”之称。“人工养殖时都是投喂活体齐口裂腹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雅鱼’。”

中国特有 珍稀程度不亚于长江鲟

  “川陕哲罗鲑是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鱼类,也叫长江哲罗鲑、虎嘉鱼等。”杨焕超介绍,目前世界已知哲罗鲑属鱼类有5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北部和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中国有3种,哲罗鲑分布于黑龙江流域、额尔齐斯河;石川哲罗鲑分布于鸭绿江上游;川陕哲罗鲑分布于岷江、大渡河、嘉陵江、青衣江等上游及秦岭南麓太白河。
  杨焕超说,川陕哲罗鲑是哲罗鲑属中分布纬度最南的种类,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据推测是第四纪冰川时期随着冰川从北向南扩散而来,之后,在西南地区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停留并生存下来,可以说是鱼类的活化石,其珍稀程度不亚于“水中大熊猫”长江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近年来,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范围快速萎缩,野外种群数量随之缩减。目前,仅在陕西太白河和四川大渡河上游等水系中有适宜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2012年,川陕哲罗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历史性突破 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成功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军及团队开始川陕哲罗鲑的研究与保护工作。2009年,水产研究所正式启动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育工程,前期工作包括调查产卵场、栖息地、救助幼鱼等。
  此次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育的成功,意味着新生鱼苗的父母均是人工养殖的“子一代”,爷爷一辈才是来自野外种群。这堪称历史性的突破,一方面保障了川陕哲罗鲑这一物种免于消失,另一方面实现了数量的扩繁,目前保有2月龄子二代仔鱼3500余尾,为野外种群恢复奠定了一定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扩大人工种群的数量,建立好遗传档案,同时通过增殖放流等方式,来帮助川陕哲罗鲑野生天然水域种质资源逐步恢复。”杜军表示,研究团队还将强化对川陕哲罗鲑的经济价值研究,为国内水产养殖储备品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博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