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巴蜀鬼才”魏明伦病逝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巴蜀鬼才”魏明伦病逝

病床上还想再写一部戏

1950年,9岁的魏明伦演出《下游庵》。

  2023年5月,魏明伦在书房中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合影。

  

人物简介

  魏明伦,194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无党派人士。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魏明伦自修成才,在戏剧、杂文、辞赋、楹联等领域成果丰硕,被誉为“巴蜀鬼才”。
  5月28日上午8点40分,著名剧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因病去世,享年83岁。
  魏明伦,1941年出生于内江。作为当代戏曲中一个绕不开的代表性符号,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其创作的《易胆大》《巴山秀才》《变脸》《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好女人·坏女人》等九个大戏,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三度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榜,深受观众喜爱。
  28日上午,魏明伦的儿子魏来透露:“父亲在病床上还一直想再写一部戏,写一部跟四川麻将相关的戏。”

为川剧事业奉献一生

  魏明伦童年失学,9岁开始唱戏谋生,业余时间自学文学知识。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新华书店、图书馆、舞台下……都留下了其读书的身影。此前在成都石室中学讲座时,魏明伦曾鼓励青年学生要多读书、多思考。“读书多多益善。要有韧性、记性、悟性。最重要是悟性,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950年,魏明伦加入自贡市川剧团,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剧团中,他历任演员、导演、编剧等,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付出了辛勤努力。后来他开始创作,从白话诗到杂文,然后写戏。
  魏明伦写戏不求多而繁,追求少而精。其先后创作出《易胆大》《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其中,《易胆大》《四姑娘》和《巴山秀才》在全国优秀剧本评奖中“连中三元”。
  谈及剧本创作,魏明伦生前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一个戏曲作者,既要谙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外文学书籍有广泛的涉猎,又要有舞台实践经验,掌握戏曲艺术规律,这样写剧本才会比较顺手。”
  对于现代戏如何突破传统形式的表达,魏明伦也有自己的看法:“现代戏的‘戏曲化’,是强调运用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段,而戏曲的‘现代化’是强调时代特征,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这就要求现代戏的整体价值观要长久,才会具有生命力。”
  魏明伦写戏,追求剧本的文学性,要求剧本“台上可演,案头可读,要在‘两可’之间”。他曾以元代经典剧目《西厢记》《牡丹亭》、现代名剧《雷雨》等为例,强调“剧本的文学价值是可读的”。2002年,魏明伦的川剧剧本《变脸》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
  魏明伦热爱川剧,他曾告诉记者,哪怕曾“一百次打算改行”,但“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川剧与我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我像儿时扮演过的聂郎,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
  5月28日上午,魏明伦的儿子魏来告诉记者:“父亲在病床上还一直想再写一部戏,写一部跟四川麻将相关的戏。”

戏剧杂文辞赋皆有力作

  魏明伦喜欢“换招”,从戏剧到杂文,再到辞赋,皆有力作。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评价魏明伦是“跨过大匠之门,并且已经走了很远的大文化人”。余秋雨说,魏明伦多次“换招”,变化莫测,如同“一条不知走向的河流”。
  在“魏明伦艺术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著名作家王蒙曾通过视频表示:“魏明伦的大量作品,特别是川剧方面的编剧,影响都非常大。他的作品特点是既有浓厚的民族戏曲、地方戏曲的传统和积累,又有一种现代意识。显然,在他的作品里,已经是应用我们新时代的新的思想观点。除了戏曲的编剧外,他在对联、辞赋、碑文,也都有大量的成绩,继承了祖国的文化传统。”
  著名作家冯骥才也称:“明伦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尊敬的朋友。但是我对他是仰视的。我对他的仰视,最多的还是他的才气。所谓‘巴蜀鬼才’名不虚传。他是一个跨界的人,在文学、戏剧两个领域里都卓有成效,并且大家都是交口称赞。”

病床上还在修改文稿

  2023年,魏明伦还展示了自己的“第四招”——撰写大量对联。当年5月,82岁高龄的他出版了新书《魏明伦楹联》,这是继《魏明伦碑文》《魏明伦戏剧》《魏明伦杂文》之后,其又一种文体的集锦。在此前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魏明伦曾表示,楹联是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文化瑰宝,“楹联有微型文学的法则,如同跳芭蕾必须踮起脚尖……写楹联是戴着镣铐跳舞,对,难矣!但对联高手,能把沉重的铁镣化作轻盈的红绸舞,踩钢丝身轻若燕,平衡木健步如飞。”
  5月17日,病床上的魏明伦还曾给亲人发信息,希望对方“把出版社给的《魏明伦散文》稿子带来”。5月24日,记者在魏明伦的书房见到了这本厚厚的文稿,前面几十页,还留着他生前亲笔修改的痕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魏明伦儿子:
遵照父亲遗愿已完成眼角膜捐献

  “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这是魏明伦生前自写的墓志铭。5月28日上午8点40分,“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因病去世。
  魏明伦一生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去世后,家属尊重他的遗愿,捐献了他的眼角膜。其子魏完表示,此举是尊重并满足父亲的遗愿。“父亲有个朋友,去世后(家属)有过类似的捐献活动,他深受触动,觉得很有意义。所以父亲去世后,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满足他的遗愿,也希望能为更多人带来光明。”魏完说,父亲离世后,他们积极与医院和相关部门联系,完成了眼角膜捐献的相关手续。
  来到魏明伦先生的书房,书桌上摆放着他生前亲手写的《麻将》手稿。手稿共计6页,包括他对麻将的考古等。这也是他一直想创作的川剧大戏。另一个遗愿则是他的新书《魏明伦散文》,魏完透露:“出版社说,这本书今天会下厂付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记者手记
一本未出版的书
一个未完成的采访

  5月28日,著名剧作家、被誉为“巴蜀鬼才”的魏明伦先生因病离世,享年83岁。尽管数天前就已得知他身体欠佳,但当他离世的消息传来时,我依旧无法掩饰内心的悲伤和不舍。
  我与魏老师的缘分,始于2018年夏天,封面新闻《口述历史》栏目第二季的川剧名家采访。那是我第一次去魏老师家中拜访。
  一开始,魏老师坐在靠窗的单人沙发上,侃侃而谈。随着采访的深入,也为了出镜取景,我们移至电视墙旁,在写有“董狐笔”的书法作品下,聊他“辞别校园入梨园”,7岁学戏9岁登台成为小有名气的“九龄童”;聊他“台上生旦净末丑,台下诗词歌赋文”,文学与戏剧齐头并进……
  彼时,魏老师77岁,虽然略显消瘦,但精神矍铄。每每谈到兴起,他总是开怀大笑。然而,在文字创作上,他却是严谨至极,要求剧本“台上可演,案头可读”。每次采访结束,魏老师都会不时询问我的写作进度,并对文中字句细致推敲。
  这几年,魏老师为许多离世的友人撰写挽联,寄托哀思和怀念。他也不避讳谈论生死,“每个人都要死亡,不可能万寿无疆”,甚至多年前就为自己写下墓志铭:“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
  “生,没有白活而已;死,值得研究而已。”魏老师说,这个自我评价适度,并不狂狷。
  5月24日,我来到魏老师家中。临走时,我跟魏老师的爱人丁老师约定,“等魏老师病好了,我要来采访他出新书。为魏老师祈福!”然而,4天之后,当我再次走进他家,2018年夏天初见时挂在窗边墙壁上的画像,变成了灵堂正中央的遗像。这一幕,让我泪如雨下。魏老师,一路走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本版图片均由魏明伦家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