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山西,过端午节,似乎没什么别样的新奇。
艾草到处都是,端午前一两天,大家都会拿着镰刀,去田边地头割上一束,拿回家绑上几枝系在屋檐下。
香囊嘛,多是鸡心形的,里面装上艾叶,既清香又防虫,再加以五彩璎珞装饰,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一戴上就疯跑出去,互相攀比谁的香囊好看,谁的母亲手巧。
手巧的媳妇们,会特意给婴孩做一对小辣椒香囊戴在手腕。小辣椒里装着芝麻,不足二寸,一红一绿,相互映衬,甚是好看。皮肤白皙的婴孩,因为那对小辣椒而增添了几分可爱和活泼。他们啃食小辣椒的模样,甭提有多乖了!
相比香囊,五色线是最常见也最简单的端午饰品。母亲们会在端午前一夜将五色线准备好,放在窗台上过夜,等到第二天早上再给孩子们系在手腕和脚腕上。传说,端午前一天晚上,月宫里的月兔会将捣了一年的药洒到人间,帮助人们祛除灾邪。故而,五色线要放在窗台上晾一夜。如此,五色线就有了避邪驱灾的功效。也因此端午那天,母亲们会早早地唤醒孩子,带他们去附近的池塘或溪流边洗脸,以求祛病除灾。
端午那天早上,每家每户都要吃煮鸡蛋和煮大蒜。这倒是容易,乡村里谁家都会养鸡,谁家的菜园里都会种蒜。端午早上为何吃煮大蒜,却不得而知了。孩子们在家吃过一个鸡蛋后,在离家上学时会带上一个鸡蛋。遇到同行的同学,各自拿出鸡蛋“碰架”,看谁的鸡蛋结实。于是一路上,总能看到输了的孩子在吃鸡蛋。赢的人开心,输的人也开心。这大概是最令人愉悦的比试了吧。
至于粽子,却成了“稀罕”物件。原因很简单,我的故乡不产糯米,也甚少吃到糯米。要吃粽子,得去集市上买糯米自己来煮。至于买现成的粽子,村民们大都不舍得。
我家就不一样了。多年来,外婆每年都要煮上一锅粽子,盛在一个盆子里,亲自端到我家。我妈总要说外婆拿来的粽子太多,怕吃不完。外婆坐在椅子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声如洪钟地对我妈说:“又不是给你一个人吃的,你们吃不完,可以分给你家公婆和几个兄弟家,再吃不完,还可以给邻居们尝尝……哪怕是吃上一个,这个端午就算是过了。”一年又一年,母亲和外婆的端午对话,总是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若是没有外婆,我们这些孩子的端午,怕是要增添一些遗憾吧。
离开家乡后,我就缺席了故乡的端午。不知道端午那天上学的路上,孩子们是否还会拿着鸡蛋“碰架”,不知道谁又能吃到母亲做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