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号
最近有一种小孩子容易患上的疾病已经进入高发季,它就是猩红热。这种疾病的发病年龄以2岁至15岁儿童青少年为主,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那么,猩红热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我们又应该如何防范它呢?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有文字记录的史料显示,猩红热在人类社会从被发现至今已有400多年。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为发病高峰。5月至6月为春季高峰期,11月至次年1月为冬季高峰期。
猩红热多以普通型和轻型病例为主,死亡病例极少见,但同学们千万不能轻视它。患上猩红热后如未经及时、正确的治疗,感染可蔓延至临近组织器官,引起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支气管炎、肺炎等,还可能出现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猩红热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疾病,会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主要特点是高烧、喉咙痛和皮疹。
感染猩红热时,一般喉咙痛和高烧会最先出现。大约在出现喉咙痛的同时,舌头上会出现一层厚厚的白苔,而且舌乳头会变得非常红肿,看起来就像草莓一样,因此,这种病症也被称为“草莓舌”,是猩红热的典型症状。
猩红热导致的皮疹则通常在发热后的24小时内出现。这些皮疹首先会出现在耳后、脖子和上胸部,然后,它们会在1天内迅速扩散到全身。而且皮疹会让皮肤充血,变得红红的,上面还会出现很多小小的红色斑点,当我们用手按这些斑点时,颜色会变淡。同时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症状,比如面部充血,而唇周围没有脸部那么明显,所以唇周看起来像有一个白白的圈。
而在发病约2天到3天后,舌头上的白苔脱落,变得非常红,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较明显。这时的舌头又被称为“杨梅舌”或“牛舌”。
猩红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猩红热的疫苗,但可以通过多种措施进行预防,从而减少发病,这些措施包括: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增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增强体质。
2.做好健康监测
如出现发烧、咽痛、皮疹等急性症状或被诊断为猩红热后,应主动报告老师,注意及时治疗,避免带病上学。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对密切接触者需检疫1周。
此外,学校还应落实晨检午检、因病缺勤缺课登记追踪,学校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应及时向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报告。
3.日常注意通风和消毒
定期对校区公共场所,如教室、食堂和卫生间等开窗通风、对重点部位和公共设施玩具擦拭消毒。
另外,要提醒同学们,若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不要自行服药,马上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综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