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四川-
A5四川
  • ·“永丰五宝”助力 村集体收入首破100万元
  • ·眉山永丰村这位种粮大户有了接班人
  •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指挥街70号、干槐树10号及爵版街22号部分房屋排危加固项目工程施工招标公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00后”大学生回乡种田

眉山永丰村这位种粮大户有了接班人

王海聪拿取运输机上的秧苗盘。图据受访者

  秧苗下田两个月了,这几天,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的心情大好。
  一边是3000多亩水稻噌噌长,丰收在望;另一头,读农学专业的儿子即将大学毕业回来种田,种粮事业后继有人。
  6月8日,走在绿油油的高标准农田里巡田,王元威感觉风都是甜的。

老农户尝到甜头
笃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永丰村是传统产粮大村。作为土生土长的永丰村人,王元威已种了一小辈子农田。从2002年转包过来200多亩,到现在3000多亩,王元威成了永丰村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
  这些田地中,有2500亩在永丰村,全是高标准农田。就连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管理的1500亩、全川最大的水稻中试基地,也是租用他的田。而中试通过的优秀品种,也由王元威率先试种。“我现在种的这个品种,就是前两年试验出来的成熟品种,去年亩产达700多公斤”。王元威介绍。
  种粮22年,每年都有新变化。今年,王元威又投入30多万元,新添了育秧机械,实现了育秧的全线自动化。“以前一直都有育秧机,但是摆盘、施营养土,取盘都得靠人工,现在有了这些机器,基本上就是全程机械化。”王元威说,机械化使人工成本大大减少,效率翻倍。
  一天操作下来,可生产1.2万盘育秧盘,播种水稻600亩左右。今年,王元威不仅快速完成了自家育秧,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总计育秧苗1万亩。
  当然,除了效率大大提升,机器育秧还有其他优点:“种子撒得更均匀,不漂秧,秧苗的整体质量也更加稳定。”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尝到甜头的王元威对这句话更加笃信。

“农二代”即将回乡
“年轻人在农村也大有可为”

  不过,再厉害的机器,也需要人来操作。虽然王元威半辈子都在与各式各样的农机打交道,但这次新购入的自动育秧机器难倒了他:“要输入啥子程序,我搞不懂哦,都是我儿子帮忙的。”王元威摆摆手笑着说,语气间却有些小自豪。
  原来,王元威24岁的儿子王海聪,大学读的正是农学专业,今年即将毕业。其实去年寒假期间,王海聪就已天天跟着父亲学种田。
  如何种田、管田,王海聪自然比不上父亲这位“老种田人”,但操作现代农机,王海聪却总能帮父亲解决不少难题。
  对于这些新机器,王海聪得心应手,育秧机、平田机、收割机样样都会,去年还拿到了无人机驾驶证。在家的这段时间,王海聪正好遇上春耕。在帮忙收完田里的青菜后,他也开启了每天育秧、播种、整田的全新生活。“每天6点多就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虽然很辛苦,但王海聪乐在其中。
  对于毕业后回乡种田这事,王海聪态度是认真的,而且早早作了准备。“现在种田的大都是老年人,我们年轻人再不加入进来,以后就怕没人种田了。”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王海聪对种田是真心感兴趣,也有自己的想法:“国家对农业很重视,政策也好,我觉得干农业有前途,年轻人在农村一样大有可为。”
  这几天,因为毕业论文的事,王海聪又回到了学校。等他下次回家时,金灿灿的稻穗已铺满田,永丰村将再迎丰收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