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鸟瞰图。机场方供图

6月27日,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刘秋凤摄

  打造内畅外联的国际门户枢纽,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6月5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多元包容的枢纽融通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五大枢纽能力”。
  近年来,成都着力构建多层次开放通道体系,城市枢纽节点地位和战略链接能力显著提升。站在新的起点,成都将如何进一步提升内畅外联水平,增强枢纽通达能力?

服务三大骨干流通走廊
加快建设综合型现代流通
战略支点城市

  作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关键战略支撑,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历来备受关注。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成都市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这是在成功入选全国24个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名单后,成都就具体如何建设,给出的一份更细化“蓝图”。
  此次公布的《建设方案》,明确以全方位服务国家重要农产品农资、重要能源产品、重要矿产品原材料三类骨干流通走廊建设为主线。在建设目标上,到2025年,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保持在1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约13%。
  “同时,我们明确细化了服务国家三大流通走廊建设的方向和抓手。”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择定粮食、蔬菜、水果、氢能、石油、钒钛六类商品作为重要抓手,并结合这六类重要商品流通现状,瞄准兴产业、建平台、强合作等领域集中发力,提升成都重要商品和资源要素生产、集散和消费能力。
  方案既明,目标既定,如何服务支撑三大骨干流通走廊?据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方案》中明确了六项主要任务。
  围绕服务支撑农产品农资骨干流通走廊,提出构建西部农产品流通走廊,包括打造西部粮食生产基地和全国异地储粮首选地等三项重点任务;围绕服务支撑能源产品骨干流通走廊,提出培育西部能源产品流通走廊,包括打造全国重要的绿氢枢纽城市等两项重点任务;围绕服务支撑矿产品原材料骨干流通走廊,提出畅通矿产品原材料流通走廊,包括打造国家重要的钒钛钢铁交易服务中心一项重点任务。
  为夯实流通体系的基础支撑,成都将围绕统一流通市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交通运输流通承载能力、现代金融服务、流通领域信用体系等,提出包括两个方面、七项重点任务举措。具体而言,在构建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方面,包括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现代交通服务流通功能三项举措;在发展有序高效现代流通市场方面,包括深化现代流通市场化改革,培育壮大流通经营主体,加强现代金融服务流通功能,提升现代流通信用支撑能力四项举措。

不断拓展朋友圈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持续拓宽对外开放通道

  6月27日,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领区范围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这是巴西在我国内地设立的第三家领事机构,也是巴西时隔14年之后再次在中国设立总领事馆,意义非凡。
  为什么选择成都?巴西驻华大使高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成都的战略位置意味着这座城市是推动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以及寻求共同繁荣与发展的重要纽带。
  2021年以来,尼泊尔、智利、西班牙和土耳其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开馆,截至目前,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23个,居中西部第一。成都通过充分挖掘外事资源优势,推动与国际友城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对外交往的提质增效。
  作为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对外开放始终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在经济、贸易、人文、旅游等多个领域,成都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借助大熊猫、都江堰、金沙遗址等顶流文旅IP,成都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看见成都,大力推进入境游加快恢复,让游客走进成都。”同时,多渠道开展国际营销推广,加快打造对外交流中心和国际开放门户枢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拓空间、增动力。
  在“请进来”的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去”。成都市贸促会(成都市博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推进服务成都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开展“家门口”招商等方面的工作。会同市级部门、区(市)县积极推动蓉企全球展、全球招,为成都市系统组织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和“小精尖”企业“走出去”参展,链接全球资源、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保障。

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
天府机场3年保障旅客
超8800万人次

  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内,往来旅客络绎不绝,一架接一架的航班陆续起降……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三周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投用的最大民用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累计起降航班66.8万架次,保障旅客8838.7万人次,国际航线四通八达链接海外,国际及地区航班3.5万架次,国际及地区旅客493.3万人次……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和优势不断提升的体现,展示了成都乃至中国中西部地区旺盛的航空出行需求和经济发展活力。
  “今年以来,天府国际机场已加密洛杉矶、莫斯科、圣彼得堡、吉隆坡等国际客运航线,新开奥克兰、薄荷岛等3条国际客运航线。”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分公司航空市场部经理陈杨介绍。截至目前,天府国际机场已累计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59条,其中客运航线48条、货运航线11条,航线网络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
  当下的成都,已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内地第三个同步运营双国际机场的城市。2023年,天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实现千万级的“三连跳”——突破4000万人次,迈入全球繁忙机场行列。
  航空旅客吞吐量,往往对应着的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2023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实现了“双翼齐飞”,国际航线网络不断扩容,成都跃升为中国内地“航空第三城”。
  中转量是衡量机场枢纽功能的重要标准。经过3年运行,天府国际机场已初步形成覆盖广泛、中转高效的复合型国际中转枢纽网络,打造国际国内互联互通的空中通道。
  据陈扬介绍,今年以来,天府国际机场单日中转旅客量最高突破3.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平均中转率进入全国领先水平,国内干线为国际航线输送了近70%的中转旅客;莫斯科、圣彼得堡、罗马、伊斯坦布尔等洲际航线中转旅客占比超50%。
  当前的成都,正不断加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提升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引领能级层次全方位跃升,积极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和四川区域经济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