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当年给前线写慰问信的“亲人”,终于找到你!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七旬参战老兵跨越45年的“寻亲”有了结果:

当年给前线写慰问信的“亲人”,终于找到你!

▲ 范良(右)与写信人张永、戎晋蓉在一起。

◀ 45年前战士们收到的慰问信。

  “姚英的信,还在这里……”7月8日,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成果展示活动现场,年过七旬的老兵范良轻抚着一封45年前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带回来的慰问信,双手微微颤抖,话音里带着哽咽。
  这是范良走上舞台后的第一次落泪。他没有想到,当年给他和战友写慰问信的小女孩姚英,已经离世。好在,他见到了另外两位寄信人——张永和戎晋蓉,“在战壕里,看到你们的信就是看到了亲人。我还活着,可我的战友已经牺牲……”范良再度哽咽。
  范良手中的一个大号信封里,共装有9封慰问信,它们大多被战士们的鲜血浸润,找到这些写信的“亲人”,是范良一直以来的心愿,它又何尝不是牺牲战友们的共同愿望呢?今年5月10日,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上,成都武侯区军休干部范良登场,说出了9封信的故事。经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3位写信者已经找到。这一场迟来的特殊会面,也为跨越45年的思念暂时画上了句号。范良期望有生之年能找到其余6位写信的亲人,“如果我走了,就让孙子继续寻找。告诉写信的亲人们,我和战友们的‘回信’是:不进英雄榜,就进烈士墙。”范良第三次哽咽。

45年思念 古稀老兵终于见到两位写信人


  7月8日,节目录制现场,一段视频传来一个令所有人遗憾的消息:节目组几经周折联系到写信“亲人”之一姚英的妹妹,才得知姚英已经离世。
  姚英的妹妹通过视频告诉范良,“范老,今天我看到了您珍藏的这封信,内心特别感动。感谢您这么多年还能留着姐姐的信。姐姐的那种精神也感染了我。”
  当听到主持人说“很遗憾,姚英已经无法与您见面”时,范良的动作局促起来,只见他右手紧攥话筒,左手颤抖着将信放了下来,然后低下头,用手指着信上模糊的字迹哽咽着说:“姚英的信还在这里。我没有看到过这个视频,也不知道这个情况……”
  不过幸运的是,9位写信亲人中的两位已找到。
  就在前一天,55岁的张永从湖北武汉专程坐飞机赶来,他也想见见自己少年时崇敬的“最可爱的人”。
  9岁那年,张永从收音机里听到解放军叔叔在前线战斗的英勇事迹,在绵阳市梓潼县城关二小读书的他,在老师指导下手写了一封慰问信寄往了前线。
  张永在信中写道:“我们人小志气大,你们保卫边疆,我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像你们那样攻克学习上的堡垒……我捧着心里盛开的鲜花,欢迎你们胜利归来……我们向你们致敬。”两页信纸已经泛黄,蓝色墨水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信件落款处,张永写下“致以少先队的敬礼”。
  张永回忆,当时他和很多同学都给前线的解放军战士写过慰问信,没想到这封手写信几经辗转,被范良保存至今。同样被范良珍藏的,还有一封来自“成都铁中高二七班戎晋蓉”的来信。
  戎晋蓉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看到节目导演组发来当年自己写的信件时,中学时代的记忆浮现于眼前。
  写那封信时,戎晋蓉正在成都铁中读高二。作为一名优秀学生,她深知解放军叔叔在前线的艰难和英勇,于是一笔一画认真写下慰问信,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们送去力量与温暖。
  45年光阴荏苒,当年战场上的英雄范良已年逾古稀,而张永与戎晋蓉也早已不再年轻。当范良与两人紧紧相拥时,近半个世纪的思念,终于暂时画上一个句号。

今生不了情 替牺牲战友找到写慰问信亲人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些慰问信就是我们能见到的唯一亲人啊!”范良回忆。
  在进入前沿阵地前,范良和战友们需要进行两次减负轻装。最后一次轻装时,战士带的所有纸片和照片都必须留下。唯有这些慰问信,能跟着弹药与武器一同抵达前线。
  在范良看来,看到这些慰问信,就等于看到了亲人。“今天,我作为活着的人,能见到你们,我真的非常高兴。”但想到那些长眠于战场上的战友们,范良止不住再一次哽咽。
  范良一直记得,1979年3月,他们得到命令撤军时遭到猛烈攻击。与他同年入伍、同是26岁的50军148师442团5连副连长李哲禹光荣牺牲,留下的遗物就是一封被热血浸染的慰问信。他把信保存了下来,并决定要帮战友们找到这些曾经给予他们力量的写信人。
  “战友们没有完成的心愿,我要帮他们完成。这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不了情。”范良说。

迟到的回信 “不进英雄榜,就进烈士墙”


  范良保存的,除了45年前的9封慰问信,还有一个黄色大信封。信封上,他特意把这次参赛的22号号码牌贴在封面上。
  范良说,他已经把9封信装进了这个大信封里。他不确定有生之年能否找到另外6位写信的亲人。于是,他准备把这个黄色信封交到孙子手里。“我(和孙子)说,爷爷身体不好,如果爷爷将来找不到了,你都要去找到他们。”
  见到张永与戎晋蓉,范良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他将一份战时纪念品赠予二人,这是1979年范良和战友们从前线撤军后,所收到的珍贵礼物。
  “慰问信给了我们动力,就是让我们要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用捷报来向你们回信。”45年后的今天,范良面对当年两位寄信人,哽咽着念出了他的回信内容,“不进英雄榜,就进烈士墙”。在范良看来,这就是对当年的慰问信最好的回答。

寻亲的背后
战场到赛场老兵揣着“慰问信”找“亲人”

  时间回到今年3月,范良与老伴邓美兰回河南与同学聚会。一位老同学给范良发来微信:“我在沈丘县一所中学当班主任时,全班76位同学都主动给前线写了慰问信,我写了六封。这些信,不知英雄们收到没有,有无存留下来?”
  收到信息的范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让他想起45年前,自己帮牺牲战友整理遗体时的一幕:“542高地争夺战,是当年历时最久、打得最为惨烈的一场局部阵地攻防战。”范良说,这场战斗结束,他们负责为牺牲战友剪去身上血衣,解下胸前子弹带,给烈士换上新军装。整理遗物时,与他同年入伍,26岁的50军148师442团5连副连长李哲禹,唯一的遗物就是一封被鲜血浸染的慰问信。
  参加完同学会回到成都,范良几经苦寻,终于找到了从成都253信箱子弟校等地寄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一共9封。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慰问信字迹早已经模糊,经辨认,其中7封来自成都,1封来自绵阳梓潼,还有1封来自南充。
  5月10日,在“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上,范良揣着这些信,以《寄写慰问信的亲人——你们在哪里?》为题,把自己想找到“写信亲人”的故事作了讲述,现场掌声雷动。

“亲人”找到了 姐弟俩都给前线写过信

  写信人中有一位来自绵阳梓潼,名为张永,当年就读于绵阳市梓潼县城关二小四年级三班,寄信时间为1979年3月12日。
  为了完成老兵心愿,今年5月以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梓潼县原城关第二小学校(现梓潼县文昌第二小学校),由于年代久远,未能获取太多有用信息,梓潼县公安局通过户籍系统查询到两个名叫张永的人。经联系,其中一人明确表示“没有在城关二小读过书”,另一个张永已外出打工。后来民警又使用张勇的名字进行查询,发现有40多个张勇。“我们通过电话进行逐一核实,只有两位张勇曾在城关二小读过书。”民警赵继坤说,在核实过程中,二人根本想不起当年是否写过慰问信。
  “都过去了40多年,张永是否会因考学、考公、参军等原因离开了梓潼?”大家拓展思路。5月11日,多方线索指向一位当年就读梓潼城关二小,现居湖北武汉市的“张永”。当天下午,记者拨通张永电话并添加了微信,将老兵范良发来的信封照片发了过去。张永表示,因为时间过去太久,自己没什么印象,不过笔迹挺像。当时,班上没有和他同名字的同学。张永的大姐也帮着回忆,确认当时姐弟俩都给前线参战战士写过慰问信。
  为何前几次相关部门寻找“张永”无果?据张永介绍,1984年,他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将户口迁移走,工作后迁移至绵阳783厂。1997年离开该厂后,他的户口随着居住地迁移。1997年,张永离开绵阳前往深圳、武汉等地工作。如今,他已享受提前退休生活。

专程回四川 只为与“最可爱的人”见一面

  按计划,张永和妻子早就定好了7月去内蒙古,也就是妻子家乡,庆祝两人结婚30周年。接到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成果展演组委会邀请,希望他能到成都与老兵范良见一面,他果断地改变了行程。
  “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封信的信封是从一名烈士遗物中找到的,我很感动。”张永说。
  想到要见到小时候敬仰的“解放军叔叔”,他仍然很激动。“军爱民,民拥军,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所以,这次无论如何我也要回一趟四川,身体力行参与国防教育和传承中。”张永说。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林珏瑶 石伟 周洪攀 周彬崔瑶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