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一季度9个试点区域GDP平均增速11.6%
  • ·泸州打造“0证明城市”向奇葩证明说“不”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泸州打造“0证明城市”向奇葩证明说“不”

全市平均每年减少证明材料150万份(次)

7月15日,在泸县政务服务中心等待办事的企业工作人员。徐莉摄

  “原以为可能要再跑一趟村里开个证明,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7月15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弥陀社区村民冯大叔和爱人,在江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仅用30分钟便补办好遗失的结婚证,令他倍感惊喜。
  这一愉快的体验,得益于泸州市2019年启动的“0证明城市”改革成果,泸州率先在四川启动“0证明城市”创建,着力破解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的繁琐证明、“奇葩证明”,切实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与获得感。

换位:“群众跑”变“部门跑”“数据跑”


  冯大叔今年59岁,为了申领独生子女费,他和妻子打算将遗失的结婚证补办好。“在农村搬了几次家,结婚证早都找不到了。”7月15日上午,二人早早地来到婚姻登记处。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夫妻俩递交了户口本和身份证,补拍合照并签了一份承诺书。然后,工作人员通过婚姻登记系统查询到二人的婚姻档案编号,两人又签署了一张查询档案授权书,当场便补办好了结婚证。
  “群众拿到证件就可走了,但对我们来说,这个事项并没有结束。”江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李莉表示,“0证明”绝非不用证明,总体来说就是尽可能“少证明”,让群众少跑路。
  李莉进一步解释,从表面上看只是群众提交的证明少了,而实质上这是一项线上线下业务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工作人员除了通过线上系统,让“数据跑”,查询到当事人的婚姻登记档案,事后还要在线下通过“部门跑”,实地到档案局收集其档案复印件,才能完成资料上传、事项归档。
  而在“0证明城市”创建以前,类似事项得靠“群众跑”。补办结婚证要跑多个部门,“少则一两个工作日,多则四五个工作日。”李莉说。

减负:年均减少证明材料150万份(次)


  近年来,让群众跑断腿,证明“我妈是我妈”等“奇葩证明”,饱受各方诟病。
  李莉仍以补办结婚证举例。有的人结婚证上的名字、身份证号码,与现在户口簿上不一致,就需要通过公安机关查询公民身份信息。老一辈人中,因历史原因,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就需要当事人到派出所开具“我是我”的证明材料。
  泸州市“0证明城市”改革,就是坚决地向奇葩证明、无谓证明、循环证明说“不”。
  该市从“横向”入手理清源头,梳理每个证明的名称、类别、依据、用途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法无规定一律取消”“法有规定无需提交”原则,提出“五个坚决取消、一个不留”,即:没有法定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坚决取消,一个不留;部门之间相互转嫁矛盾、推卸责任、设置门槛的,坚决取消,一个不留;应由部门之间协调却转由老百姓协调各部门的,坚决取消,一个不留;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存在必要的,坚决取消,一个不留;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奇葩”证明,坚决取消,一个不留。
  如今,如再出现结婚证与户口簿身份信息不一致的情形,则由民政局向公安机关发出协查通知,后者查询核实后,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当事人公民身份信息。
  “目前,泸州已取消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索要的证明事项6923项。”泸州市司法局法规科科长郑瑶介绍,其所产生的效果是:平均每年减少各种证明材料150万份(次),每个事项减少每名群众跑路3次以上,节约时间至少8小时/人。按照每个事项每年办理一次,预计可为群众共节约办事时间52.8万小时,节省交通费、打印复印材料等费用超过1亿元。

高效:“一纸承诺”告别“四千证明”


  方便群众的关键,还在于“证明事项告知承诺”。目前,泸州市、区县两级共有4664个证明事项(“四千证明”)实行告知承诺制,医院、学校、水、气等公共服务行业的24个证明事项,均被纳入告知承诺制范围。
  郑瑶表示,泸州市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旨在以“一纸承诺”之简告别“四千证明”之繁。
  在泸县创业的王先生就是受益者。今年5月,王先生想开办一家运输公司,需办理“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许可”和“道路货物运输车辆道路运输证”两项业务。由于公司暂未购置运输车辆,在泸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启动“拟购车辆承诺制”审批模式,王先生签署“拟购置车辆承诺书”后,泸县交通运输局即为其颁发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而在此前,一般是先有车辆才能申办运输经营许可。按照新规,王先生只要在180天之内,购置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的运输车辆,县交通运输局即按程序为其配发《道路运输证》,确保汽车落地即可运营。
  目前,泸州推行“直接取消+告知承诺制”为首选科学论证取消方式,按照“直接取消—当事人告知承诺—数据共享—部门间协查—部门自行调查核实”的先后次序,通过“多样化”的证明方式畅通服务路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