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四川-
A5四川
  • ·3000余名志愿者奔赴基层一线
  • ·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跨越山海,想让城乡彼此看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跨越山海,想让城乡彼此看见

史一帆带领同学们在乡村进行公益建筑装置搭建。

老乡向同学们讲解植物知识。

  在成都市青羊区东珠市街,矗立着一栋极简风格的白色建筑,在周围一众老旧民居中格外醒目,它是乡村笔记位于成都的山海青年空间。楼下的咖啡店,销售着乡村笔记在云南澜沧改新村基地生产的咖啡,楼上则是他们“城市里的乡村振兴空间”。
  “这是乡村笔记首个落地成都的共创空间,也是我们持续探索祖国西南地区乡村的大本营。”近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如是介绍,其间不时有前来咨询参观者。作为乡村笔记合伙人,史一帆最近正忙着为山海青年空间做开业筹备。
  对乡村笔记的伙伴而言,他们的探索也从“人来人往”发展到“理想村庄”,从“路过乡村的教育和公益活动”,发展到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和建设乡村。去年,他们在云南澜沧县开启首个整村运营项目;今年,他们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更多的可能。

从看见到投身:
年轻力量扎根川渝乡土

  2017年9月,3个对乡村感兴趣的90后年轻人,各自向家里借了十万元用来创业,在上海成立乡村笔记。
  本着“让城乡彼此看见”“照亮乡村美”的愿景,他们立足乡村发展、乡土研学和公益教育,连接城乡——无论是结合自主招生、出国留学、红色之旅、社会实践做研学、游学,还是帮助乡村孩子做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等,无一不是朝着这一目标在努力。
  史一帆是2018年底在微博上了解到乡村笔记的,彼时的他已经在国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当时觉得这个事情还挺有意思,我对乡村和教育这两者都很感兴趣,经过一番思考,就决定请假先跟他们去村里看看。”史一帆说,“当时还是试运营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20多个年轻人,走的第一条路线就是川西,小金、丹巴、红原、茂县……”
  自那次考察之后,史一帆对乡村笔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觉得这个团队虽然年轻,但还是很靠谱,做的事情也都符合我的兴趣。”向家里说明情况后,他便毫不犹豫投了简历。
  加入不久,在川渝大地与乡村笔记结缘的史一帆很快便再回西南——2018年下旬,乡村笔记于成都成立分公司,史一帆任总经理,主要负责川西乡土研学项目。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重视四川的乡村,因为我们国家东西部乡村发展差异较大,乡村笔记虽在上海成立,但需要探索认识广大西部乡村,这些地方往往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令城里的孩子印象深刻。”史一帆说。

走进四川乡村:
年轻人哭着来、哭着走

  想带更多年轻人走进四川乡村——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却让史一帆和团队经历了不少波折。
  最初选择研学地点时,史一帆和伙伴们直接进到村子,经过数轮沟通以及当地村委会的协调,结果却与他们想的大相径庭——可以说是处处碰壁、村村拒绝。“理由大家可能都想不到”,史一帆笑着说,老乡们并不是因为排斥外人,也绝非怕麻烦,而是觉得自己不能最好地实现对城里孩子的接待。
  史一帆向记者介绍了乡村笔记在川西研学的内容,其主要意义就是给城乡搭起一座桥梁。此外,研学的大部分收益会给到当地村庄。“我们会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自然科考等角度进行调研,也会让学生根据情况以当地人为主角拍摄短片。”史一帆说。
  在他的乡村笔记职业生涯中,一开始,城里的孩子去到乡村,确实会出现一些小小的“状况”,比如有的学生是被爹妈“骗”来的,有的听说有篝火晚会后还专程带了小礼服——然而,去到村子里看见实貌后,他们瞠目结舌、不能接受。“有些(孩子)真是哭着来的,但是当他们在老乡家里吃住一段时间,受到亲人般的照顾后,自然会和村民产生感情,所以也是哭着走的。”史一帆笑着说。
  让史一帆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他所在研学团队的学生拍摄过一部名为《守家》的短片,片子讲了一个家庭的爷爷在村里守着老家,儿子是军人长期驻守在外,孙子则在城里组建家庭守护着新家。“刚开始拍摄短片时,老人还有点不好意思上镜,没多久禁不住孩子们嘴甜一直喊爷爷,就开始拍了。”史一帆说,其实村里人和城里孩子之间,影响是双向的、也是长期的,“我们并非走马观花。有的学生走后还会再回到村子里,用自己的专长去给村民解决各种问题,还有的村民则主动装修自己的房子,目的是吸引更多小朋友去他那里住。”一来二去,孩子们真正读懂了乡村,村民也更自信了,“这就成了很好的延续。”

影响更多乡村:
生活才会更幸福、更自由

  成立7年,乡村笔记已从最初3个人的“以教育连接城乡”,发展为如今百余人“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行动平台”。
  截至去年6月,乡村笔记已成功带领40000多名青少年、10000余名亲子学员实现研学活动,于全国16个省份建立300多家不同性质的研学营地,带领无数城市孩子“看见真实乡村”。
  缘起于“走进乡村”,却从未止步于走进乡村。如今,史一帆以及所有乡村笔记的小伙伴们正努力探索着更多影响乡村、影响青年的可能性。乡村笔记创始人汪星宇在本月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题为《7年了,我和伙伴们为什么坚持投身乡村振兴》,当中有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如果有一天,我们回到乡村发展不是为了挣钱或者出名,而是因为在乡村生活更幸福、更自由,那么乡村振兴才真正有了内生动力……”
  也许,在生活这条双向奔赴的道路上,不仅是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乡村振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