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升迁记”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升迁记”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4年四川主会场活动在眉山举行,现场举行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仪式。图据眉山市文广旅局

“中国有三苏”展览。

式苏轩。

  青砖黛瓦,红墙环抱,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在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这里是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的文化圣地。直至当下,仍引得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苏迷”心向往之。
  2024年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到来时,三苏祠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国家一级博物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833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只有327家。
  在展览中流连忘返的观众,在东坡盘陀坐像前细细凝视的游客,还有认真聆听苏轼故事的孩子……如今,仲夏时节的三苏祠,一切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变化隐藏在游客难以看到的细节中:馆内文物库房恒温恒湿,让馆藏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东坡书院珍藏的《苏轼书法全集》,历经五年得以编纂出版;“中国有三苏”主题展板上,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此次三苏祠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看起来是一举成功,但其背后,是工作人员长达10多年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三苏祠博物馆,听文博工作者讲述三苏祠“升迁记”背后的故事。

改造、保护
让文物有“栖身之所”

  绿水萦绕,清风微拂,在亭台楼榭间欣赏古典园林景观,每一位来到三苏祠的游客都能收获视觉的享受。但在他们难以看到的地方,藏着一处“隐秘的角落”,这里常年保持着合适的湿度和温度,让馆藏的1万多件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便是——文物库房。
  根据国家文物局规定,博物馆评估定级是从博物馆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的综合评价。“此前,三苏祠在文物保护领域存在短板,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上面。我们的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老化,以前的文物库房还是20世纪80年代砖混结构的小平房。”三苏祠创建一级博物馆工作专班负责人宋阳说,其实三苏祠想要创建一级馆的念头由来已久,无奈彼时基础设施与评估分值存在极大的差距,让他们深感道阻且长,只有从细微处慢慢改变提升。
  对此,三苏祠文物修复中心负责人刘宇飞深有同感。刘宇飞记得,自己2017年刚来三苏祠时,由于存储条件没有达到古籍类文物的管理要求,导致许多珍贵古籍都生了虫,破损严重。为了减少虫子和发霉对古籍的伤害,每年惊蛰、清明时段,三苏祠都要翻晒古籍,“一次晒书时间最长可持续一到两个月。”
  2019年,事情迎来转机,位于三苏祠博物馆北侧的式苏轩文物库房、展厅改造提升项目开始实施。历经三年建设,高质量的文物库房建成,不仅让万件珍贵文物搬进新家,文物保护能力大大提升,更使其成为眉山市首家可以展陈珍贵文物的博物馆。
  “现在的文物库房,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且里面的设施设备都做了升级。”宋阳说。不仅如此,三苏祠同时完成了文物摄影室、修复室建设,购置了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藏品的相关数据采集,对馆藏文物实行智慧化的管理,“我们对馆藏文物进行3D扫描,获取了详实数据,为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此外,博物馆对馆藏文物和16处古建筑进行了深度调查,制定了馆藏古籍和古建筑保护修复等方案7个。
  宋阳介绍,在式苏轩文物库房、展厅改造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处宋代遗址,出土各类文物50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石雕等宋代居民的常用器具。

研究、展示
让三苏文化走向观众

  “一门父子三词客”,从眉山走出的“三苏”是中华文明历史天空璀璨的明星,是四川的骄傲。而三苏祠是三苏父子文学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后人慕名前往的文化地标。在这里,人们近距离感受“三苏”家风文脉馨香,了解苏轼的豪迈大气、苏辙的沉稳干练、苏洵的丰富思想。
  倘若觉得三苏祠的园林景观仍看不够,那步入馆内的式苏轩,观看此处正在举行的一场展览,就能体会三苏文化中不仅有良好家风家教的涵养,还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积淀,更有治国理政的智慧。
  2023年6月8日,《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式苏轩开展。这是全国首个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题、首个空间串联室内展厅与三苏祠古建园林、首个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沉浸式展览。
  “做展陈,是在全面检测一座博物馆的综合实力。”三苏祠博物馆规划建设部部长王荷说。
  而三苏祠能够举办“中国有三苏”这样的展览,也不是一蹴而就。王荷说,一场展览的成功举办,考验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文物展示、展陈设计等领域的综合实力。尽管之前举办过“吾家东坡——苏轼题材文物特展·《苏轼书法全集》(四十五册本)图录特展”,但“中国有三苏”展览还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是展陈大纲,策展团队就反复推敲,逐字修改,才将3.5万字的内容精简到了1.5万字,最后呈现的上墙文字约8000字。
  “中国有三苏”策展人翟晓楠介绍,自启动策展工作后,三苏祠通过深入研究《嘉祐集》《苏轼全集校注》《栾城集》《宋史》等三苏父子相关的重要文献,充分利用宋代文学、史学、考古发现、眉山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文物等,从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与地域、人生经历,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阐释了三苏“裕人约己吾家世”的深厚家风、“忠诚为国始终忧”的爱国热情。
  正因费尽心血,所以在2023年5月,还未正式开展,捷报已传,该主题展获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传承、传播
邂逅历史与文化之美


  在“中国有三苏”这场展览中,也反映出了三苏祠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以及三苏文化研究转化能力上取得的突破和成果。此外,眉山的市民于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来自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全国知名博物馆的文物。这在眉山的展览历史上,也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王荷还清晰地记得,结合展览的开展,三苏祠推出了“三苏古祠寻文脉”打卡活动,就在她值班的某一天,一位小朋友因为找不到一处打卡点而想要放弃。于是,王荷带着小朋友将10处打卡点都走了一遍,边走边讲述每个打卡点对应的三苏名句,以及里面蕴含的三苏故事。到最后,小朋友的注意力并不在打卡点上,而是知晓了活动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对于每一位文博工作者来说,工作的意义并不仅是拿了多少奖,而是观众通过我们的展览和活动,收获了多少知识。”王荷说。
  如今,漫步在三苏祠的亭台楼榭之间,可以在东坡盘陀像前聆听一场知识点满满的“东坡大家讲”,可以在式苏轩展厅中端详文物的精美细节,也可以在三苏祠举办的节日活动中,体会宋人精致的一天,甚至在寒冷的冬至日,喝上一碗暖心的羊肉汤……
  无论春夏秋冬,走进此处都能邂逅历史与文化之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三苏祠的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说,三苏祠能有现在这番景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而是数千个日日夜夜埋头耕耘的结果。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嘉祐八年(1063年)十月前后,在凤翔签判任上的苏轼写下《思治论》,这是他议论时事中极有特色的一篇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对此,王荷深有感触。他说,三苏祠博物馆虽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但要达到更高的目标,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久久为功,做文博工作就是这样,急不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王越欣 李庆
  图片除署名外均据三苏祠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