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邹敬园杠上花
  • ·邹敬园:若要卫冕,唯有热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邹敬园:若要卫冕,唯有热爱

邹敬园在赛后发出胜利的怒吼。新华社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特派记者 陈甘露 李佳雨 巴黎报道
  盛夏,北京龙潭西湖的荷花开得千姿百态,池边满是遛弯儿、钓鱼、摄影的人,马路对面就是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南门。过个街的距离,邹敬园却从没有时间来看看这些荷花,“我的目标就是要卫冕。”
  出发巴黎前,邹敬园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讲述了自己的又一个四年。

被“压”的那两年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馆,最著名的“景点”当然是那面“世界冠军墙”,尽管有些照片已经有了年代感,但金色的底色是荣誉的象征。邹敬园的照片在冠军墙第三排,名字的一旁有一个奥运五环标志,那是奥运冠军的象征。2012年刚刚进入国家队时,邹敬园就被这面墙深深震撼,“当时就许下了要当世界冠军的愿望。”这个愿望,邹敬园2017年就实现了。
  “他当时能够那么快地出成绩,跟小时候打下的基础有关。”邹敬园6岁那年,四川体操队教练曹治国去地方选材看上了他,“我当教练要求很高,脚一旦离开器械、离开地面,脚尖、膝盖必须要夹紧,上了器械也是这个样子。我要求的动作不是平平淡淡地学会,而是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
  在四川队的很长时间,邹敬园的动作和难度都是遥遥领先同龄人,但突然一个时间点,他发现有些不对了。“园园14岁的时候,连12岁、13岁的队员都比不赢了,因为没有让他练难度了,全部是最基础的动作,那时就是压到他,不让他去学动作。”曹治国说。
  “压了他两年。”现在回忆起来,曹治国忍不住笑了,“园园后来都不跟我练了,我记得有一天我师父(雷鸣)问我‘咋个园园不在了呢’,我说‘他不愿意跟我练了’。以前那帮队员都比不赢他,现在个个都在发展难度,就他不发展,他很难受。后来我师父把园园骂了一顿,他又回来了。所以,邹敬园的基础是打得很好的。”

人生最难忘的一天


  就在邹敬园被“压”得快要到爆发点时,他进入了国家队,换来了另一种爆发。“两三年就开始出成绩了,而且一来就是几块金牌。”2015年全国首届青运会,邹敬园拿到了全能、吊环、鞍马、双杠四枚金牌和自由操的银牌,在当时的中国体操圈可以说“炸圈”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双杠冠军冯喆曾对邹敬园有一个评价:“邹凯和冯喆的加强版。”
  接着,就是2017年全运会双杠冠军,蒙特利尔世锦赛双杠冠军。“总体来说,他的体操生涯比较顺利,但还是有低谷。”曹治国口中的低谷,是2019年斯图加特世锦赛,因为失误,邹敬园爆冷无缘在双杠项目上实现世锦赛三连冠。“这是他第一次在大赛失误,回去后他伤心地哭了一场。”
  世锦赛后,邹敬园的父母去了趟北京,三个人坐在餐馆里吃饭,“我们不问,他也不说,但可以感觉得到,他的压力很大。”邹敬园的母亲刘丽群说。
  那次失利让邹敬园不断反思和总结,“训练之后,他头脑里面都在想动作,哪怕是打游戏或者其他放松,都在想动作要领。”曹治国说。
  最终,在东京奥运会时,迎来了一个“地表最强双杠”的邹敬园——稳稳定住,两秒后高高昂起头,完成了结束动作,获得了16.233的高分,摘得男子双杠的金牌。当时的一位外国解说忍不住感叹:“邹敬园是来自外星球的。”旁边搭档说:“我下巴都掉了!”
  回想起“东京时刻”,邹敬园说,“这一天是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最开始的那种热爱


  在训练局体操馆,双杠是非常靠近“冠军墙”的器械,可以说,邹敬园在杠上的每一次腾空,都可以瞥见那面金色的墙。
  出战本届巴黎奥运会的中国体操男队,奥运冠军只有邹敬园和刘洋。第二次出征奥运会,邹敬园说最大的改变是心态,“我觉得应该是少了一些未知的感觉,多了一些坚定。”
  过去三年,虽然成绩稳定,但日积月累高强度训练引发的伤病开始找上门。“他不敢给我说打了封闭,因为晓得我要骂他,但我也理解,现在(离奥运会)还有一个多月,打就打了吧,把比赛打下来再慢慢调理。”也许只有曹治国知道,卫冕的背后,邹敬园承受了什么。“压力很大,哭到哭到给我打视频(电话)。”
  言简意赅、行动派,这是邹敬园的性格画像,如果用时下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来说,邹敬园是妥妥的“i人”(内倾型)。被问到最想对巴黎奥运会双杠比赛后的自己说一句什么,邹敬园的答案稍微丰富了一点:“应该是不忘初心,找到最开始练体操的那种热爱。”
  赛场上,永远看不到邹敬园脆弱的这一面,他永远都是那个眼神坚定、梳着“大背头”的精神小伙,就像他自己说的:“每一天都要精神抖擞。”
  “巴黎奥运会会是你的终点吗?”记者问。26岁的邹敬园想了想,说:“还是继续不忘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