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拼凑历史碎片让三星堆文物复活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

拼凑历史碎片让三星堆文物复活

2022年3月,郭汉中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清理大口尊。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1997年,郭汉中在清理青铜大立人。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4月25日,郭汉中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清理待修复的青铜面具。 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游客们或侧耳聆听讲解,或驻足观赏。聚光灯柔和的光线下,一件件古老的文物静静伫立,宛如穿越时空的信使,默默述说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
  喧嚣之外,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的一间办公室里,却是另一番静谧的景象——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与团队成员正埋头于手头的工作。
  四十载文物修复生涯里,郭汉中不断追求修复技艺的极致,用一双巧手“唤醒”无数残破的国宝,让人们得以透过这些生动的古代器物,一睹华夏数千年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这些努力与奉献,不仅让文物焕发新的生机,更让三星堆的文明之光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结缘40年修复文物6000多件


  1984年,郭汉中的家里来了几位特别的访客——在三星堆西泉坎台地进行发掘的考古队员。
  年少的郭汉中满心好奇,日日追随考古队左右,于懵懂中萌生了对文物发掘的热爱。凭借聪明才智与勤奋,他很快获得考古队青睐,跟随专业人员学习陶器修复。
  1986年,三星堆发现一、二号祭祀坑,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急需修复人才。当时,有挖掘和修复经验的郭汉中被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相中收为弟子,并正式加入四川省考古研究所三星堆考古队,踏上“时光匠人”的征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星堆遗址展开大规模发掘,但出土器物破损严重,修复难度极大。经过专家长时间论证,直至1989年才启动出土器物修复。当时年仅20余岁的郭汉中便是其中的修复之人。
  三星堆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神树、大立人像、大面具等重器,皆经杨晓邬、郭汉中师徒之手,方得重焕光彩。他们研发铆接、灌注、塑形补配等工艺,推动国内文物修复技艺发展;在发掘祭祀坑糟朽象牙时,郭汉中创新“蜡模固型”,成功取出百根象牙,解决了环境污染与后续保护问题,开创考古发掘保护新篇章。
  时光荏苒,40年弹指一挥间,郭汉中一直默默坚守在三星堆文物修复岗位上。他融汇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修复方法,用双手和智慧让残破文物重焕新生。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大立人、青铜神树等国宝级文物得以完整、生动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如今,经郭汉中修复的文物已达6000多件,他的付出和努力,不仅延续了三星堆文明,也让世人得以领略古代文明的魅力与风采。

拼凑200多块残段让青铜神树“站”起来


  三星堆博物馆里,一号青铜神树犹如璀璨明珠,总能瞬间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它巍然矗立,通高达3.96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青铜文物,堪称国之瑰宝。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棵震撼人心的一号青铜神树,出土时竟是200多块残段。
  提起众多修复工作,一号青铜神树的修复最让郭汉中引以为傲。
  提起这棵神树,郭汉中至今记忆深刻。“发现它时,树干、树枝多处断裂,树座残破不堪,树底盘碎片散落一地,装饰物也散落于坑内,几乎无法辨认其原貌。”他说。
  面对重重困难,郭汉中并未退缩。修复过程中,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此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青铜器。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探索。
  经过反复拼接、预合以及多次专家论证,郭汉中最终决定采用古铜工艺进行修复。“首先要准确判断每件残段的断茬口,再依照器物形制、树枝动态走向,力争恢复青铜神树的原本神韵。”他说。
  郭汉中与师父杨晓邬依据残片特征,逐块分类,探讨辨析,推测原貌。历经6年,青铜神树终得以修复,以挺拔之姿展现于世。
  1997年,三星堆博物馆开馆,青铜神树惊艳亮相,赢得世人的赞叹。3.96米的高度,使其成为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最大青铜神树,傲视群雄。

文物修复背后的“黑科技”


  “数字化与虚拟展示作为大多数人‘遇见’三星堆的第一步,却是文保修复工作的后期成果。”郭汉中介绍,新一轮考古发掘以来,三星堆取得了重要的考古进展和成果,但出土文物存在各种病害,保护修复任务艰巨。
  文保工作者需像医生一样,借助现代检测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体检”,使病害文物恢复健康,达到展示条件。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透过玻璃墙,可以看到修复师们身着白大褂,正专注地操作着各种先进仪器,对文物残片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仪等尖端设备,以及各式各样的矫形工具,令人叹为观止。
  “数字化技术不仅助力文物保存与修复,更深刻地影响着研究人员对文物以及其背后文化的理解。”郭汉中以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的鸟脚人像为例,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让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得以纠正原有的展陈方式,更准确地还原了文物的原始姿态,进一步拓展了文物修复保护的认知边界。
  馆内一系列尖端科技设备对文物进行精确检测分析,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AI技术、三维扫描和3D模型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使得残损文物的三维扫描与拼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精确,实现了数字化文物修复的新突破。

传帮带为文物修复事业注入活力


  “修复了一辈子文物,对每一件文物都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每一件文物修复完成得以展出,都让我们感到自豪。”郭汉中说,文物不断被发现、发掘和修复的过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激励着他将修复技术传给更多的年轻人。
  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领域的领航人,郭汉中不仅在本职工作上深耕细作,更将“传帮带”视为己任。在他的精心雕琢下,这支修复团队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才华横溢的文物修复精英,为文物修复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三星堆文物修复团队已成功完成新发掘的近4000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但大量的修复任务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修复工作者,通过不间断的传承与钻研,让更多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启用,新馆展陈面积达到22000平方米,陈列展出1500余件(套)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随着“三星堆热”的持续升温,这座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以宏伟的规模和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游客目光。这惊鸿一瞥千年重逢的背后,是代代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接续努力,跨越过往,延续未来。

人物名片


  郭汉中,1968年12月生于德阳广汉市,中国文物修复协会会员,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工,从事文物修复工作40年,领导主持十余项省市级文物修复项目,先后荣获“四川好人”“四川工匠”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瓷器修复项目三等奖,入围第三届中国质量奖个人受理名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刘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