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少年派 -
A13少年派
  • ·这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你知道吗?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这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你知道吗?

制图郭可馨

  如今,我们的日常已经和网络密切相关。网络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便捷地交流,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网络暴力”。什么是网络暴力?网暴他人的行为可能会面临哪些处罚?今天,成都大学法学院讲师、四川省反家暴知识普及基地研究员贺海燕给大家解疑答惑。
1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
  我们先来看看三个案例。根据媒体报道,2022年10月28日晚,河南新郑市三中刘老师在给学生上网课时,遭遇陌生网友闯入直播间进行语音辱骂、干扰课件投屏等。刘老师当天上完网课后,独自倒在了家里,两天后被发现并确认因心梗去世。时隔近两年,刘老师遭“网课爆破”后猝死一案,终于有了结果。该案件于2024年8月6日宣判,其中,两名涉案成年人被拘留了十多天。
  不久前,《法治日报》报道了关于未成年人参与“人肉开盒”的案例。“人肉开盒”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收集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上公布,引导网民对被“开盒者”口诛笔伐。
  广东网友小一是某偶像组合的粉丝。今年7月,她所在的粉丝群号召粉丝为自己支持的偶像投票。
  投票过程中,各粉丝团体发生混战,不仅相互攻讦、展开骂战,而且采用了“人肉开盒”的方式,把一些粉丝的个人信息和照片曝了出来,其中好几名粉丝是未成年人。
  14岁的阿英是云南昭通一名高中生。在玩一款游戏中,他因为和网友组队发挥不好,被对方追着骂。他骂了回去,之后对方不仅在群聊里以 25 元的价格“开盒”,公开了他的身份信息和电话号码,还快速扒出他父母的身份信息和经营的公司信息。面对对方的恶意,阿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道歉也不管用,怎么办?我不想去上学了。”
  “这几起案例中,制造或传播辱骂等攻击性言论、非理性人肉搜索他人信息、制造或传播谣言等,都是典型的网络暴力。”贺海燕说,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有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通过互联网获取网民的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有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例如短信和电话轰炸,有可能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
  她提醒,网络暴力轻则可能涉及侵害他人的民事权益,重则可能扰乱社会治安,甚至可能涉嫌刑事犯罪,例如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
  小朋友们须注意,网络暴力不仅不文明,并且涉嫌犯罪,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以身试法,以免得不偿失。
2网暴者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如果对他人实施了网络暴力行为,比如说,在网络上骂人、造谣或者人肉搜索他人信息,会面临哪些处罚?贺海燕解答说:
  首先是民事责任,简单理解,民事责任就是需要赔偿他人的损失,进行赔礼道歉,消除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他人的名誉。
  另外,还有行政责任。在网络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多次发送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例如,在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在信息网络上采取肆意谩骂、恶意诋毁、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以侮辱罪定罪处罚。
  又如,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搜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依照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再如,基于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目的,利用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等推送、传播有关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信息,符合《刑法》第287条之一规定的,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定罪处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综合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