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大多用沸水冲泡散茶。
《茶经》宋刻百川学海本。
用竹制作的饮茶工具“茶筅”用于点茶中。
近日,四川省图书馆举办了以川茶为主题的“千年茶史蜀韵茗香——典籍里的川茶故事”展览,四川省图书馆镇馆之宝——唐代陆羽所著的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也在该展中现身。据《茶经》记载,古人喝茶不仅是沸水冲泡而已,从用水到茶具,再到烹煮火候都有讲究。饮茶习俗形成之前,古人如何待茶?古人的饮茶习惯和现在有何不同?10月27日,四川省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钟文对此做了介绍。
古时,人们将茶当作食物的一种。《晏子春秋》中记载:“……食脱栗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大意是说,晏子将茶当作下饭菜(或菜粥)食用。而《太平御览》在引用三国张揖所著的《广雅》时也写道:“荆巴间采茶做饼成以米膏出之……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这不仅是吃茶,还放葱放姜,滋味多多。
当时,为方便茶叶的携带运输,往往会将茶制成茶饼。《广雅》中的“采茶做饼”便为如此。食用时,掰一小块即可。
“这种将佐料和茶叶相伴食用的方法,在唐代也有所记录。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详细的煮茶方法。”钟文介绍。
《茶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茶书,它系统总结了唐及唐以前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书中,陆羽将茶烹煮而饮,这也是当时主流的饮茶方法。“将茶饼在火上炙烤,去除潮气,随后碾成茶末,过筛,此时的茶叶成了细细的茶粉。”钟文介绍了陆羽所用的煎茶法。煮茶时讲究“一沸、二沸、三沸”,一沸加盐,二沸将水舀出部分后加茶,三沸加入此前舀出的水。此时,一碗香醇的茶汤烹制完毕。
至宋代,“点茶法”成为主流。与唐朝相比,此时依旧有茶饼和茶粉,但宋人不会将粉末直接倒入水中,而是将茶粉制成膏状,置入茶具,饮时用开水“点”它。随后,用竹制作的饮茶工具“茶筅”上场:来回击拂茶汤,直至白色的汤花(茶沫)覆盖水面。“汤花越丰富越细腻越好,甚至宋人还会在汤花上造型,类似于现在的咖啡拉花。”钟文说。
“那时候喝茶,大多是将茶变成粉末再入水,以前加入米糕,后又有盐和椒,多种食物混合,将其吃进腹中,所以说‘以茶为食’也是对的。”钟文在解释何为“吃茶”时说,“宋人点茶时不加佐料,但在煎茶时也会加入东西。”
茶饼、茶粉、点茶的历史还在继续,但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团兴散”,茶叶的制作和品饮方式发生变革。“吃茶”逐渐变成了“喝茶”:此时,大家开始用沸水冲泡全叶散茶,并延续至今。“茶饼也就是团茶的制作比较复杂,需用‘蒸青法’,烘焙过程很讲究。而制散茶使用‘炒青法’,不仅方法更简便,茶叶也有清香,利于保存。”钟文说。
自沸水冲泡全叶散茶习俗形成后,饮用茶汤的“喝茶”方式变成主流。但如果从字面上考究“吃茶”和“喝茶”历史变化,却无法得出准确的时间。
“从目前能找到的历史资料来看,元代用‘喝’表示‘饮用’。但它不一定就代表当时人们只喝茶汤,因为明清时期才开始不研磨茶粉,所以元朝也可能是将茶吃进了肚子,只是用了‘喝茶’这个词语。”钟文介绍说。
所以,不管是吃茶还是喝茶,它在字面上无法完全对“食用”和“饮用”进行区别,如果想进行区分,唐宋因茶粉入腹,更符合“吃”的用意,明清冲泡散茶,“喝”的表达更直接。
“直至现在,‘吃茶’一词也在使用,但指的大多是‘饮用’,而且,饮茶在历史上是多种方式并行发展的,在以‘食用’为主流的时候,可能会有‘饮用’存在,在以‘饮用茶汤’为主的现代,我们也在将茶作为菜品、药材食用。”钟文补充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图片由四川省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