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少年派-
A14少年派
  • ·为什么要对大熊猫进行野化放归?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为什么要对大熊猫进行野化放归?

“贤贤”在吃工作人员投喂的窝窝头。

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天台山的工作人员身穿“熊猫服”,给野化培训场内的母熊猫“贤贤”投喂苹果。

在野化培训场内活动的母熊猫“贤贤”。

在野化培训场外,工作人员身穿“熊猫服”,用无线电定位设备搜寻大熊猫的踪迹。

野化培训场内,母熊猫“田田”(左)带着幼仔活动。

  在动物园里,我们能看到圈养的大熊猫,在伺养员的精心呵护下快乐地玩耍。但大熊猫也需要野化放归,就是把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重回大自然的怀抱。科学家为什么要对大熊猫进行野化放归?大熊猫到野外后,科学家又如何监测它们的行踪呢?

1

野化放归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增长到近1900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由于大江大河、高山、公路等地理的阻隔和人类干扰,野生大熊猫被分隔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18个种群的数量不到10只,面临种群灭绝风险。
  经过科学家的论证,把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能很好地补充野外种群数量,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野化放归是复壮或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
  “大熊猫野化放归,就是在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之后,将部分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以达到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目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主任吴代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为了拯救大熊猫孤立小种群,改变其濒临灭绝的状态,也为了整个大熊猫种群能够持续生存,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从2003年起就开始实施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开展20多年来,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在他们的不断创新和努力下,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技术体系。

2

野化培训分为两个阶段


  野化放归这么重要,那大熊猫参加野外生存“培训”辛苦吗?按照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特点,野化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刚出生至1岁左右,大熊猫幼仔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培训圈内,幼仔吃的是母乳;1岁左右至放归前,大熊猫幼仔在20万-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圈内,幼仔逐步学会自主采食竹子。大型培训圈选在大熊猫野外栖息地环境里,那里有高大的乔木、茂密的竹林以及复杂的地形,处于完全自然状态。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还创造性地实施“母兽带仔”培训。科研人员会优先选择具备野外生活经历的经产大熊猫,或者育幼能力强的个体,在充分考虑年龄、遗传背景等因素后让其“带仔”。从出生起,幼仔就跟随母兽生活,逐步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大熊猫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评估后,才有可能放归自然。

3

如何追踪放归后的大熊猫?


  放归野外后,科学家如何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呢?在放归时,大熊猫会被戴上一个可追踪监测的电子颈圈,科学家可以通过卫星信号来追踪大熊猫的活动轨迹、健康状况等信息。不过,颈圈会在一年半左右脱落,无法长期追踪监测,必须依靠红外相机、粪便取样等多种方式收集更多数据。
  因此,科研队员还会在深山老林中搜寻大熊猫粪便,记录相关详细信息,通过提取DNA,分析大熊猫的性别、年龄、种群、亲缘关系等。
  2021年11月,都江堰市国有林场工作人员在野外监测时,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影像,疑似为2018年放归的大熊猫。专家团队前往现场勘验,并采集粪便样品作进一步检测。通过从中提取的DNA,确定这只5岁多的雌性大熊猫正是2018年放归的大熊猫“小核桃”,这让科研队员们十分惊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