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他们成为“野孩子”
黄梅生带领孩子们在菜地拔萝卜。李沁桦摄
黄梅生的办公桌上,摆着他和孩子们的合影。 李沁桦摄
晚上放学后,黄梅生和孩子谈心。张奕丹摄
2008年,黄梅生和孩子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11月14日,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的初冬已开始有了寒意。傍晚6点过,10多个背着书包、戴着黄色小帽的孩子排成一列走过来。满头银发的黄梅生站在德仁苑的铁门前,弯下腰,笑眯眯地挨个和孩子们击掌。
前不久,一则关于黄梅生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有人说黄梅生是“江西的张桂梅”,因为从2008年建立德仁苑开始,他免费养育了348个“困境儿童”。今年高考,德仁苑的12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这些年,德仁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孩子们最早叫他“校长爸爸”,现在叫他“校长爷爷”。最初,他们都是“野孩子”,后来长大走出德仁苑,社会和生活在他们脚下徐徐展开。
有人说黄梅生傻,黄梅生却说,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记者:您为什么创办这所学校?您是怎么关注到这些孩子的?
黄梅生:我的人生轨迹以10年为单位。20岁当老师,30岁当中学校长,40岁调到分宜县教育局任副局长,同时兼任分宜县第一小学校长。到了快50岁,2008年,我创办了德仁苑,至今累计养育了348个孩子。
一个人,总要有过去的人生经历才会去做一件事。1959年11月9日,我出生在分宜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上初中,我没有钱去食堂,每周的口粮就是从家里带来的一罐干菜。有一次,老师看到我吃着已发霉的菜,夹了两块霉豆腐放在我碗里。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两块霉豆腐。我对自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高中毕业后,我从村里的代课老师做起,1978年通过高考读了当地的师范学院。毕业分配时,我觉得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同时因为自己也在农村长大,觉得应该回农村去,到乡下为这些孩子服务。我很喜欢孩子,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一片。那时候,我刚满20岁。
最早关注到“困境儿童”是在2000年,当时我已调任分宜县教育局任副局长。一个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哭着对我说,要开除班上的一个“野孩子”。我当时想,一个孩子调皮,肯定和家庭有关。我们去家访,矮矮的房子里空荡荡的,什么家具都没有,锅里只有萝卜和白菜。孩子的爸爸出车祸去世,妈妈患癌去世,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是盲人。
建立德仁苑之前的8年,我一直在频繁地家访,并发动小学教师统计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我首先关注的是孤儿,后来才发现还有更多没有被看见的孩子,比如爸爸去世了、妈妈改嫁到远方,或者父母是残疾人,又或者父母双方有人入狱,这些孩子都需要帮助。
这是非常无奈的8年,我觉得自己很无能,帮不了孩子。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孩子们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健康、快乐和照护,最好的办法是把孩子们集中起来,一起管理和照看,让孩子们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人爱。
记者:刚创办德仁苑时,遇到了哪些质疑和阻力?
黄梅生:德仁苑收的这些没人照顾的孩子,从定性上就有很大的难题。实际上,当时既没有“困境儿童”的说法,也没有“事实孤儿”的说法,我本能地觉得他们就只是“没有人管的孩子”。最开始,民政和教育部门都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我找过很多领导反映情况,记不清跑了多少个部门。
2008年,刚好有一个契机,有几个爱心人士愿意跟我携手来帮助这些孩子。政府专门成立了德仁苑领导小组,拨款20万元,在分宜县锻压厂社区建校。3月办手续,4月动工,9月就建好了,10月第一批34个孩子正式入住德仁苑。
创办德仁苑时,有人说我傻,也受到过很多委屈,但只有我最了解这些孩子,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我下决心要做的一件事,只要爱孩子,我自己问心无愧。
我今年65岁,一辈子都在做老师。我的348个孩子都很阳光,长大的孩子经常回家来看我,一个拥抱、一个问候,就让我很快乐。
记者:什么样的孩子会进入德仁苑?孩子们怎么适应这里的生活?
黄梅生:进入德仁苑的孩子,首先都是贫困的孩子,其次还需要出具派出所证明,证明是父母双亡等情况。我们会去走访核实,找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
我会鼓励孩子们,做一个普通、遵纪守法、感恩社会的人,可以说这是德仁苑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孩子们都在学校上课,我会亲自跟每一个孩子的老师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请你们多关心一下,多帮助一下。我会把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让老师和同学更爱他,让原本自卑的孩子在班上有一个好的环境。尤其是失去父母的孩子,他本来就有很深的创伤。如果老师能多给他一点微笑,可能他会更快乐一点。
德仁苑是一个大家庭,我和3个生活老师都是真心爱孩子的人。我去校门口接孩子,和孩子们击一下掌,摸一下他们的头,陪他们玩耍。
在德仁苑,我们首先是保障孩子们的基本生活。我每天都要过来陪孩子吃饭,这样才知道他们吃得好不好。我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食堂的每一餐都要有剩饭剩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孩子吃饱了。剩饭和剩菜还可以喂鸡鸭,不会浪费。
我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每时每刻都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孩子的优点,闭一只眼看孩子的缺点。
记者:德仁苑日常运作经费从哪里来?
黄梅生:2008年创办德仁苑时,我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我对家长们的承诺是不收一分钱。因为如果收了钱,那就变成了一份工作,和我的初心不一样。2008年刚开始时,经费基本上靠我自己。2020年之后,原本稳定资助的上海德仁基金会中止了项目。
我原来是老师,也是校长,很多了解我的朋友和以前的学生,知道了这些孩子们,也会自愿地帮我,买一点米买一箱牛奶都是帮忙。有一年账上实在没钱了,孩子们要吃饭,我只好给事业有成的学生打电话,让他帮帮德仁苑。
一方面是开源,另一方面是节流。德仁苑现在有好几亩地种菜,养了100多只鸡鸭,尽量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孩子身上,其他可以节省的就尽量节省。总的来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在关注我们,我很感动,谢谢你们。
记者:德仁苑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您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黄梅生:最大的压力是安全压力。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孩子在寝室里的安全,每时每刻我都要特别关注。孩子们有任何问题,我没有办法向自己、向他们的父母交代。
我希望大家都能去关注身边的孩子,如果有能力,能帮一个是一个。我期盼全社会都来关心困境儿童,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沁桦 张奕丹
江西新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