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出土文物上,发现部分丝绸痕迹。
图据澎湃新闻
1981年三星堆遗址房屋基址航拍照。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1927年,四川广汉一位农民在淘浚沟渠时发现了玉石器,三星堆文明由此得以重见天日。
随着一次次发掘,三星堆大量珍贵独特的文物展现在世人面前,古蜀文明的璀璨与神秘震惊世界。三星堆人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衣食住行有什么特色?这一次,我们从气候的角度,去解码三星堆文明,重现三千年前的烟火人生。
2021年,在三星堆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物表面上,考古人员发现有大量黑色灰烬物质。经检测,这些物质里含有丝蛋白,也就是说,三星堆时期的贵族衣物质地可能为丝绸,制作工艺为刺绣。在三星堆三号坑的灰烬层中,考古人员也发现了丝织物痕迹,再次印证了猜想。
丝绸生产主要依赖于桑树和蚕,桑树和蚕的生长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温度范围通常在18℃至30℃,湿度在70%至80%之间。四季分明且稳定的天气,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家蚕的生命形成稳定性周期;适量的阳光、较长的无霜期对桑树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至关重要,有助于桑叶的养分积累,确保充足的桑叶供应,进而促进蚕的生长发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气候区,这类气候类型较为常见,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印度部分地区。
除了丝织品,古蜀人的服饰可能还包括其他天然材料,如葛麻。但这类衣物一般不能抵抗严寒,这也说明三星堆时期气候总体比较温暖。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炭化大米种子,4号坑灰烬层中还发现过一粒粟,也就是小米。碳14检测结果表示,这粒小米的时间明显早于稻谷。稻谷有4000年的历史,而小米则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也就是说,三星堆人曾一度以小米为食物,直至后来大米的出现,才渐渐替代小米成了主食。
水稻通常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生长。这些气候带具有高温多湿的气候特点,水资源非常丰富,为水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较长的生长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
小米喜欢温暖气候,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量的降水,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在20℃至30℃之间。它在较高的温度下可以快速生长,但极端高温或低温都可能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四川年总降水量在1100毫米至2000毫米,日照时间1400小时至2200小时,有效积温6500℃至8000℃,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水稻和小米的生长。
在住宅方面,三星堆出土的木骨泥墙是一种可以适应湿润多雨气候的建筑,木结构有利于通风,泥墙则能防潮,这种结构能有效适应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而台地的建造,可能是为了应对季节性洪水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通过台地提高建筑地面高度,减少潮湿和洪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此外,三星堆人还在地面挖设沟槽并在其内设置柱网,这种建筑方式有助于改善排水,适应多雨地区的气候条件。许多房址遗迹都反映出,在起初建造时,三星堆人就已经将对气候的适应及对不利天气的防范融入建筑中,例如城墙和壕沟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有助于管理和调节城内的水流,保持城内的干燥,适应湿润气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三星堆人更偏爱竹子。竹子通常生长在温暖地区,需要充足的水分,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6℃至25℃,四川的气候条件恰好满足了竹子对水分、气温和土壤的要求。
三星堆人的交通工具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但三星堆遗址靠近鸭子河,河流在当时可能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运输载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本文资料由四川省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