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原因,称保护传承工作仍不能停
11月1日,2024羌年庆祝活动在茂县举行。茂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关于羌年
羌年是羌族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神还愿、祈祷繁荣。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祭天仪式,宰羊祭神。活动期间,德高望重的“释比”吟唱羌族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祖仪式,献祭品和供品。
申报历程
2009年9月30日,“羌年”经遴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2月,中国政府与文化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将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2024年12月5日,“羌年”被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北京时间12月5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的三项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就包括四川的羌年。
为何羌年会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何又要转名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就此采访了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祥林,以及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向葵。
李祥林认为,羌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羌族是中华民族史上古老的民族,当今中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在四川。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羌年是羌族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神还愿、祈祷繁荣。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祭天仪式,宰羊祭神。活动期间,德高望重的“释比”吟唱羌族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祖仪式,献祭品和供品。
羌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因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加大对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向葵回忆道,汶川地震不仅损坏了羌族民众的村寨房屋,部分羌年活动主持者“释比”与主要文化传承人在地震中离世,以及羌年活动场所与器物、资料的损毁,给羌族文化的传承与羌年活动的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加之羌族语言在青少年一代明显弱化等因素,使诸多羌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濒临消亡,“释比”代际传承后继乏人,羌年存续岌岌可危。在羌族民众的期盼和申请下,我国文化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达了申报羌年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强烈愿望。2009年9月30日,“羌年”经遴选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羌族文化现状来看,2008年申报‘羌年’是正确的选择。因为羌年是尔玛人最大的本民族节日,其作为民俗类项目在文化上具有综合性质,大致涵盖了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李祥林说,羌年作为羌族人独有的节日,对于凝聚族群、修复被伤害的心灵,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09年羌年被列入名录至今,羌族文化在全社会帮助下得到了良好保护。向葵介绍,首先是我国各级政府与文化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为羌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从文化空间、活动实践、传承、传播、研究、振兴等方面给予了规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传统的羌寨村落与祭祀活动场所得到了全面修复,羌年传习所为传承人开展培训活动提供了场所。在学术研究方面,高校与研究院所科研人员的参与,为羌年的保护提供了可行的建议。“非遗+旅游”的推广,不仅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更吸引了外出打工的羌族青年返乡建设,参与羌年实践的人数得以增加。
向葵透露,2023年12月,中国政府与文化部门在羌年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知晓并同意的前提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将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
“这个消息说明了羌年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听到转名录的消息,李祥林非常高兴。
尽管转名录成功,羌年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依旧不能停止。“这是一个需要得到长时间关注和支持的问题。”李祥林说。
2023年11月的羌年,李祥林照例来到阿坝茂县参与活动。
县城里的庆典是盛大且隆重的。在黑虎羌寨,李祥林又感受了羌族民间过羌年的氛围。这也让他想起了2016年那次抢救性记录工作。当时,李祥林与政府公开招标的拍摄团队一起,抢救性地记录了1938年出生的羌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治升传承的方方面面。这次抢救性记录工作,以及历年来参与羌年活动的体会,让他再次认识到未来羌年保护工作的重点:“羌年的传承需要政府扶持,官方庆典起到的是宣传助力的作用,羌年的保护关键应该在民间,在民众怎么过年。”
因此,他也在采访中反复提到这一点:羌族老百姓自己怎么过年,应当得到高度的重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