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曼谷一公园内的猫头鹰。
在树丛中瞭望的猫头鹰。
栖息于树洞中的猫头鹰。
哥斯达黎加一野生动物救援中心内的猫头鹰。
在自然界的奇妙生灵中,神秘的“暗夜猎手”猫头鹰,顶着一张圆盘大脸,还有铜铃般炯炯有神的眼睛,再配上钩状利嘴,模样看似呆萌,实则透着与生俱来又凶又萌的气场。有关猫头鹰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早期鸮(xiāo)形目鸟类——也就是猫头鹰开始出现。它们幸运地躲过了那次让恐龙彻底消失的大灭绝,以强大的捕食和适应能力,逐渐演化成黑夜里的空中霸主。据统计,猫头鹰种类超过130种,在全球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猫头鹰外形颇具特色,它们头部宽阔,嘴部短而粗壮,前端呈钩状,天生一副凶猛的模样。猫头鹰头部正面羽毛有序地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的猫头鹰还拥有形似耳朵的羽毛,这使它们从正面看与猫神似,“猫头鹰”的俗称也由此而来。
猫头鹰双目位于头部正前方,与众多眼睛分布于头部两侧的鸟类截然不同,这种特殊的眼睛位置为猫头鹰带来了极佳的立体视觉,使其在捕食和定位上占尽优势。猫头鹰以鼠类为主食,同时也会捕食昆虫、小鸟、蜥蜴甚至鱼类,展现出多样化的食性。
白天,这些夜行猎手通常会选择在树丛、岩穴或屋檐下等隐蔽处休息,养精蓄锐。当夜幕降临,它们便活跃起来,利用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在黑暗中寻找猎物,是森林中不可或缺的捕鼠专家。
千万别被猫头鹰乖巧的外表骗了,它们可是个狠角色,面对猎物可谓“稳准狠”,是捕鼠能力最强的鸟类。有数据显示,一只猫头鹰每年能吃掉1000多只老鼠。
猫头鹰的厉害,在于它们拥有不少独门绝技,尤其是有着超凡的听力和视觉。它通常在夜晚捕食,能够明察秋毫,快速锁定猎物。猫头鹰不仅眼睛大,而且视网膜上密布视杆神经,看到景物的清晰度是人类的2.5倍。比如,灰林鸮的眼睛占头部比例的70%,而人类的眼头比只有5%。
猫头鹰的大脸盘上长着细密的耳羽,这使它的听力比人类敏感10倍,即便它们看不到但也能“听见”猎物。长得“圆润可爱”的乌林鸮,有着可怕的猎人属性,能听到“雪层下啮齿动物挖洞的声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猫头鹰进化出了各种非凡的存活技能。它飞行和捕食时悄无声息,迅疾而又致命。这得益于猫头鹰宽大的翅膀,上面布满绒毛,飞羽前端和后端都长有锯齿般的柔软羽毛,能减少空气的振荡。这就像一套奇妙的滑翔系统,让猫头鹰的飞行既安全又高效。
在大家印象中,猫头鹰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鸟类,都是“夜猫子”,夜晚才出来活动,白天则踪迹全无。
有没有在白天活动的猫头鹰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边缘发现了昼行性猫头鹰化石,这一灭绝的古老物种就是白天活动,它们生活在距今约600万年至950万年的中新世末期。研究发现,这种已经灭绝的猫头鹰眼睛对光线的开放度较小,这样就能使透入眼睛的日光大幅减少,从而能够在正午时分看清物体。
猫头鹰是鸮形目鸟类的统称。现在的猫头鹰,绝大多数是无声飞行的夜间猛禽。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有少数猫头鹰却更适应日间狩猎,在白天反而更加活跃。
同时,基于鸟类多样性数据库中超过360个物种的数据,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一项更大规模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现存猫头鹰的祖先几乎是昼伏夜出,活动模式以夜间为主;但包括鸺鹠(xiūliú)属和中新猛鸮在内的猛鸮属祖先,则是“白日行者”,在白天更为活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