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拍摄的达州市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城坝遗址出土“宕渠”文字瓦当。
2020年7月28日拍摄的达州市渠县城坝遗址发掘出土的宕渠城西城门。
今天我们去川东北,认识一座叫作“城坝”的遗址。这座遗址来头不小,曾经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曾获得过2016-2017年度全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这个奖项被称为中国考古界最高奖。
城坝遗址,又名“宕(dàng)渠城”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镇城坝村,2000多年前,这里曾有一座热闹的城池。这里也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
由于川东北地区是多省交界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北上陕甘、东进两湖的重要通道。考古队员在这里进行了多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清理发现了墓葬、水井、灰坑、城墙、城门、房址,沟、窑等各类遗迹和各种文物。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展开,考古队员们慢慢厘清了城坝遗址功能分区,这座古城址的原始面貌也渐渐被还原。
在发掘中,一组保存完好的汉代西门城墙重见天日。经过考古队员初步分析,城墙初始夯筑年代为西汉时期,东汉时期有过大规模增修,沿用至六朝时期废弃。这与史书记载基本对应。沿着城墙往里,还发现了壕沟、城门、暗渠、门房、建筑基址、道路、车辙印、水井、窖穴等遗迹。这些遗迹互相关联,全面立体地展示出城址内结构布局情况。
在城坝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员在遗址北部江边一处聚落遗址有了意外收获。
在一个形似“窑”的遗迹内,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些竹木简牍。这些简牍除了记录了官方文书性质的内容,还包括书信、习字简、识字课本等,可以说是发现了古代的“教科书”。未来,通过这些简牍,考古专家可以从中提取出更多的信息,对于我们今后了解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如何进行行政管理非常重要。3是谁曾在城坝遗址生活?
在持续多年的考古工作中,队员们还发现了几座重要的墓葬。大型墓葬的葬具是船棺,墓主人均为屈肢葬或二次葬。考古学家最初认为船棺是巴人的丧葬习俗,随着成都平原一系列早期船棺的发现,学术界又认为船棺是蜀人的丧葬习俗。城坝船棺葬的发现说明巴人与蜀人均采用这种丧葬习俗。
在城坝遗址进行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墓葬中,其中有一座墓葬规模较大,保存较好,长7.9米,宽1.8米,深1.6米,墓葬底下设置器物坑,里面放了精美礼器、龙纹玉佩等。考古队员此前并不清楚巴人用什么作为礼器,此次发现解开了这个谜。
那么,这座墓葬里埋葬的是谁呢?考古队员根据墓葬中发现的虎纽錞(chún)于(一种青铜乐器)、编钟和钲(zhēng)等高等级器物推测,这座墓葬应为一高等级“賨(cóng)人”墓葬,主人至少是一名贵族。
小朋友们知道吗?在与城坝遗址隔江相望的土溪镇、水口镇、青神乡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有包括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赵家村西无铭阙、赵家村东无铭阙在内的6处7尊汉阙。
汉阙是啥?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学者认为其至迟出现于西周,定型并盛于汉代,至今绝大多数已从地面消失,仅剩下寥寥的遗迹供后人瞻仰。
因阙上刻有铭文书画,古人出行、拜谒、歌舞、百戏、狩猎等场景都能刻画于阙,生活场景“跃然石上”。汉阙不仅有石质“汉书”之称,还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现存石阙中,基本完整的有29座,仅在四川渠县,就占了近四分之一。冯焕阙、沈府君阙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6处汉阙中尤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