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互动-
A8互动
  • ·你成就了华西都市报,它也成就了你
  • ·小时候常在华西都市报看“新鲜事儿”
  • ·看了30年华西都市报,希望越办越好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首批“华西媒体人”何万敏:

你成就了华西都市报,它也成就了你

何万敏收到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特刊。

  1994年10月,30岁出头的凉山青年何万敏,加入了正在筹备中的华西都市报采编团队。想到自己将参与创办一张不一样的市民都市报,大家热血沸腾。
  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诞生。接过第一份带着油墨香味的报纸,何万敏激动不已。
  从凉山到成都,再从成都到凉山,作为首批“华西媒体人”、现为《凉山日报》副总编辑、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的何万敏,将在华西都市报工作时的所思、所见、所闻带回了家乡。在这位资深媒体人的心中,华西都市报是时代前沿的标尺,“青春洋溢”永远是它的代名词。
  1月6日,何万敏收到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的“拾光礼盒”,回忆起了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黄金岁月”。

最美好的时光一创刊就是“现象级”事件


  “一提到华西都市报,我就觉得是青春洋溢。”即使已经过了30年,想到当时在华西都市报工作的岁月,何万敏仍觉得那是一段极度浪漫的回忆。在这里,他经历了许多自己的第一次,“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是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光。”
  1994年10月,何万敏从《凉山日报》来到即将创刊的华西都市报,新颖的办报理念让他激动不已。他还记得,在创刊前,他骑着80块钱买来的二手自行车,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挨个给市民推介试刊报纸,将当天最值得关注的新闻告诉读者,“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做报纸的人可以和读者贴得这么近。”
  多次试刊发行成功后,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正式出版发行,扬帆起航。
  “用现在的话来说,创刊当天,就是‘现象级’事件。”何万敏回忆,那天,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大家嘴里说的、手里拿的都是这张报纸。不一样的内容、接地气的语言,让华西都市报很快“火遍全国”。
  之后,何万敏成为当时华西都市报文化新闻部副主任。为了更快接近新闻当事人,他家中墙上挂的、自行车兜里装的都是成都市区地图,每天传呼机一响,立刻就要骑车去采访,结束后还要立马成稿、审稿。日子过得飞快,脚步始终匆忙。
  “可以说,把握都市报的节奏,就是从华西报开始的。”何万敏说,“深度报道、主题策划,这些前沿的报道理念、充满活力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每天下班前,总编辑还要带着大家复盘,当天的报纸为什么卖得好,哪些新闻关注度高,第二天应该重点关注什么。“这就像现在的算法,只不过那会儿我们是‘人工算法’、精准分配、细分市场。”何万敏笑称。

从记者到读者30年间始终浪漫双向奔赴


  1996年8月,何万敏带着在华西都市报的所思、所见、所闻回到了凉山,将这种“前沿、快节奏”的办报理念带进了《凉山日报》,周末版上增加了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每天还会看华西都市报上有些什么好新闻、做了什么好策划、有没有好的选题、大众都在关注什么。”何万敏说。
  这些年来,作为一名知名作家,何万敏还时常向华西都市报供稿,他笔下的凉山人物、风光、人文等细腻且优美的文字,经常刊登在华西都市报“宽窄巷”等版面。
  30年发展,华西都市报也有了新的模样。2015年,封面传媒成立,为华西都市报的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窗口。“面对市场的时候,它的转型速度很快,相比起以前,我觉得现在的华西都市报内容更成熟、更沉稳。”何万敏说,这种以新媒体为主,带动传统纸媒发展的理念令人欣喜。
  30年,一个个媒体人走进华西都市报,即便四散分开,也在各自闪光。提及身上“华西媒体人”的标签,何万敏觉得很自豪,“有时候出去开会,一听说大家是‘华西’走出去的,总会不自觉地站在一起,聊起过往的故事,感觉更加亲切。”
  “可以说,在华西报当记者的这两年,学到了在其他地方10年要学的东西。”何万敏认为,一份好的报纸,或许不一定直接告诉你结果或者解决方法,但它一定会提供思考的路径,让你学会思考,华西都市报就是这样一份报纸。
  30年,无论是读者还是记者,在何万敏看来,这都是一种浪漫的、真切的双向奔赴,“你成就了华西都市报,同时它也成就了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