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冬蛟(前)正在进行嬉鱼灯演出。受访者供图
瞻淇嬉鱼灯。图据歙县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
1月28日,除夕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喧嚣的锣鼓声传来,一条长约4米的“大鱼”从800余年的历史深处游来,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火树银花”的热闹氛围里。人声鼎沸中,“大鱼”在铺着石板路的街道鱼贯而出,灵动游弋。鱼中的灯光将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这座粉墙黛瓦、“隐”于群山之间的千年古村,映照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瞻淇鱼灯,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正月间“嬉鱼灯”,更是村里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习俗。每当农历新年到来,在当地村民的期盼中,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带去美好寓意和祝福。2025年春节,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游客,将古老的村落围得水泄不通,慕名而来的人群摩肩接踵,让这座村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流量”,也让瞻淇鱼灯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如鱼得水。四戏,鱼跃龙门。”
当激昂的锣鼓声传来,瞻淇村仿若从群山环绕中醒来,褪去了昔日的宁静,变得热闹十足。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村落,村名取自于《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每年鱼灯一亮,在喧闹声中,鱼灯伴随鼓乐,在头鱼的带领下,步伐灵动,上下翻飞,形同水中游动的鲤鱼。这,便是瞻淇鱼灯最为特别之处——嬉鱼灯。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的就是瞻淇鱼灯的热闹景象。当时在京城为官经商的瞻淇人,组织家乡的父老乡亲表演嬉鱼灯。”在舞灯繁忙的间隙中,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讲起了瞻淇鱼灯的历史。他说,瞻淇鱼灯是徽州鱼灯的发源地,包括了扎制鱼灯和嬉鱼灯两部分。其中,嬉鱼灯更是瞻淇鱼灯的精华所在。
长约4米、高2米、宽1米,由鱼头、鱼身、鱼尾三段连接而成的瞻淇大鱼灯,选用两至三年的毛竹制成,通过破竹丝、扎鱼骨、糊宣纸等步骤后,更要在其上绘制祥云、荷花、如意等吉祥图案,寓意吉祥,富贵,平安。“在传统做法中,每段里面要放3支红蜡烛,共9支,寓意天长地久。现在出于安全考虑,灯光采用节能灯,鱼身上的宣纸换成了更结实的布料。”
“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一句流传在当地的谚语。黄山市在古代被称为徽州,因其自然环境“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极少,所以当地人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学徒、经商,也成就了名噪一时的徽商。但每逢新春佳节、鱼灯舞动时,人们便会归于故里,阖家团圆,共庆新春。
从小跟在鱼灯后面跑的郑冬蛟,每年最盼望的便是嬉鱼灯。只是幼时的他未曾想到,自己长大后也会成为“往外一丢”,只在春节回乡观灯的人。
在郑冬蛟外出务工的岁月中,瞻淇鱼灯日渐式微,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舞动鱼灯。
郑冬蛟说,在他还没回到瞻淇村时,曾有人邀请瞻淇鱼灯队去杭州表演,结果鱼灯队“灰头土脸”地回来,刺痛了他的心。于是,45岁那年,他抛下沿海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接手了逐渐凋零的鱼灯队,成为当时队里的“老幺”。
“回来,还是出于骨子里对瞻淇鱼灯的热爱,也不想看到传承了800多年的鱼灯就此落寞下去。”郑冬蛟说。
时光流转下,短视频平台兴起,不少非遗借助网络“出圈”,引发了郑冬蛟的思考。他开始将嬉鱼灯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同时尝试直播。
2025年1月10日晚,瞻淇村鱼灯闪耀,一场村晚在这里上演,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直播,郑冬蛟正是这场村晚的发起人。在两个多小时的直播中,郑冬蛟的直播间里涌入了274.7万观众。
那一夜,瞻淇鱼灯火爆网络,声名远扬。
村晚过后,瞻淇村瞬间爆红网络,成为蛇年春节不少游客心中理想的“打卡地”。霎时间,天南地北的游人涌入这座总面积不过8.5平方公里的村落,让周围的交通一度拥堵,也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开了七八百公里、满怀期待看鱼灯却堵在路上的游客,郑冬蛟和村民们感到心急又愧疚。郑冬蛟只得在“吐槽”的帖文下,一遍又一遍解释。
“我们真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来。”郑冬蛟说,特别在1月30日大年初二那天,村子里涌入了两万余人,还有不少人堵在路上。“瞻淇村只是一个村庄,主街道也不宽,建村以来就从来没来过这么多人。那晚过后,县里非常重视,连夜开会,把交通等方面都梳理了一遍,做了各种预案。”
可到了大年初三,气温骤降,下起了细雨。倘若按照往常,嬉鱼灯活动会被取消。可当雨落下的同时,郑冬蛟的手机开始响个不停,不少游客纷纷打电话询问,“今天还能看到鱼灯吗?”“哪怕下刀子,我都要演。”郑冬蛟斩钉截铁地回答。作为瞻淇鱼灯的宣传者,他不希望看到游客们败兴而归。
郑冬蛟知道,这样的爆红,对瞻淇鱼灯是机遇,更是挑战。归家的那年,他心中期望的场景,就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以前我跟队员吹牛,说我们会去北京演出,当时还只是‘画饼’。现在不只北京,河南、海南,还有香港等地,都给我们发来了演出邀请。”
郑冬蛟知道,只有抓住机会,瞻淇鱼灯的未来才会越来越好,路才会越来越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