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博物志-
A12博物志
  • ·巴蜀为何自古就有灵蛇崇拜传统?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巴蜀为何自古就有灵蛇崇拜传统?

东汉陶辟邪俑四川博物院藏

双人首蛇身俑。四川博物院藏

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图四川博物院藏

东汉斑竹林画像石棺。宜宾市博物院藏

操蛇俑成都市青白江区博物馆藏

  蛇年新春到,万家灯火共团圆。这是人们迎来的首个“非遗版”春节,也迎来了十二生肖中的“蛇”。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造型灵动,蛇身向上弯曲,其上有羽翅;金沙遗址出土的蛇纹金箔,中间一蛇呈“回”字形盘状;来自四川博物院馆藏的东汉陶辟邪俑,肩披兽袍,左手执蛇,右手扶长舌,腰际佩小刀……放眼巴蜀大地上的博物馆,与蛇相关的文物数不胜数。
  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蛇一直是令人畏惧的动物。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古代先民是如何生出关于蛇的崇拜、信仰的?博物馆中凝结了历史的文物,又如何呈现着古人与蛇的有趣互动?乙巳蛇年,快来开启一场“寻蛇记”,在文物中探寻蛇文化的奥秘。
从古蜀文明到巴蜀文化巴蜀地区灵蛇崇拜自古有之
  古蜀文明瑰宝中的石蛇、青铜蛇,是古蜀先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杰作;战国的带盖蟠虺纹铜缶,主要形态特征为小蛇蟠绕的蟠虺纹;还有刻画有伏羲女娲图的汉代画像砖,伏羲和女娲呈人首蛇身形象;后蜀时期的双人首蛇身俑,形象神秘又生动……漫步在四川各地的博物馆,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巴蜀地区的灵蛇崇拜由来已久,且很早就与古蜀先民产生了联系。正因于此,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能看到蛇的影踪。
  “自古以来,在巴蜀地区就有灵蛇崇拜的传统。”四川博物院典藏部研究员胡蔚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在她看来,巴蜀地区的灵蛇崇拜由来已久,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蛇很早就出现在巴蜀先民的生活中,是他们平时常见的动物。
  “巴蜀地区自古农业发达,特别是水稻种植。”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就开始较为普遍地栽种水稻了,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等植物遗存及稻田遗迹。蜀地普遍气候温暖湿润,这些都为蛇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为什么要崇拜蛇?首先是因其在生活中较为常见,被当时的蜀地先民观察到。”胡蔚强调。
  另外,蛇的形象和习性,与自然现象产生的联系,也容易让人产生敬畏与崇拜的心理。“可以说,人们畏惧蛇的致命毒性和攻击性。人们对产生威胁的动物,其实是很敬畏的。”胡蔚提到,譬如巴地先民崇拜老虎,也以蛇为图腾。《说文解字·巴部》载:“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这些动物在先民的眼中既可怕,又被认为其具有某种威力。
  同时,在古代先民对蛇这一生物的观察中,他们还发现了蛇具有生殖力强、能够蜕皮重生的特点。“古人具有生殖崇拜,所以蛇身上也衍生出、引申出‘子孙兴旺’‘永生不朽’的寓意。”胡蔚解读道。
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蛇在神话世界具有独特地位
  在四川博物院展厅中,一件汉代伏羲女娲画像砖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在这件文物中,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身上还长有羽毛。将目光再转到四川乃至全国的博物馆中,能够发现国人很熟悉的人类始祖— 女娲,大多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在文物中。
  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而在四川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譬如,在宜宾市博物院里就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东汉斑竹林画像石棺。在石棺的后档部分,刻有伏羲女娲的形象。他们人首蛇身,蛇尾交缠的同时,手中托举着太阳和月亮。
  “其实在《山海经》中,还有多个上古神灵以人首蛇身之形出现。”胡蔚说,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先民们对于蛇的崇拜,也生动地展现了蛇在神话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同时,古籍中的许多神灵都是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践蛇等形象。“这些往往与神巫紧密相连,蛇被视作巫师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拥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而四川博物院馆藏的东汉陶辟邪俑,其肩披兽袍,左手执蛇,右手扶长舌,腰际佩小刀。据悉,辟邪俑又称为“方相氏”“镇墓俑”神”,在四川地区出土甚多。
  而此类执蛇形象的辟邪俑,在川内不少博物馆中也有收藏。譬如,成都市青白江区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汉代操蛇俑,造型夸张,头顶有角,面目狰狞,嘴露獠牙,左手握蛇,呈站立状。“这类陶俑,主要的作用就是镇墓、辟邪。”胡蔚说。而这样奇特造型的镇墓俑,在巴蜀地区出土较多,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巴蜀先民对蛇的崇拜。
  在胡蔚看来,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脉络中,对于蛇的崇拜从古至今未曾中断。自古以来,蛇因会蜕皮、多产多生等习性,被中国人赋予再生、子孙兴旺、长寿的吉祥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的形象也与龙难舍难分,更有“蛇为小龙”的说法。“直至今日,巴蜀有的地方还有‘护蛇,不打蛇’的传统,蛇进家门反而被视为一种好运的象征。这些,都是蛇崇拜的文化延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图据各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