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春节10万人打卡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展
  • ·3000万刀 他和同伴剪出“网红熊猫”
  • ·广汉沙田村149桌“九大碗”开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3000万刀 他和同伴剪出“网红熊猫”

刘俊才在灯组《万物萌生》前。受访者供图

  2月4日,大年初七,是59岁的自贡市省级非遗代表性团体成员刘俊才在仁寿县老家陪伴父母的最后一天。初八,他就启程返回自贡,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从事彩灯行业30余年,刘俊才在业内的口碑非常好。低调、务实、醉心彩灯工艺,是业内人士给他的评价。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家族有30余人进入彩灯行业,为自贡彩灯添砖加瓦。
  刘俊才只是自贡非遗代表性传承大军中的普通一员。1月13日,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团体)名单。其中,自贡7人上榜传承人名单,自贡灯会上榜传承团体名单。截至目前,自贡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团体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人,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3人。

20名工匠均匀剪出0.2毫米发丝

  20名彩灯工匠、40余天、3000万刀!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万物萌生》这组灯组中,有一只高达8米的大熊猫,头戴花帽、萌宠可爱,成为今年网友们热捧的彩灯形象。
  延续了去年《雀之灵》自己首创的手工剪制吹塑纸的工艺,刘俊才今年盯上了国宝大熊猫。“我觉得这个工艺还可以继续创作出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动物形象,但需要继续精进和锤炼,让它更加成熟。”
  “最难的部分,仍然是‘剪’这个环节。20名工匠要均匀地剪出0.2毫米的发丝,做出大熊猫毛发的质感,非常考验‘剪’的工艺水平。哪怕有一个工匠失手,这只大熊猫就废了。”刘俊才摊开双手,满手大大小小的水泡和厚茧,“看嘛,这全是被剪吹塑纸磨出来的。”

过年仍在琢磨如何创新工艺

  再过一年刘俊才就可以退休了,但他却没有退休的打算。“我最近有个新的想法,一直在琢磨,希望明年灯会时,可以用这项工艺把它表现出来。”刘俊才说。春节期间,为了试验这个新想法,他在家没待多久,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办公室,拿起剪刀尝试。“我想做一个凤凰造型的小样,设计一个翅膀张开幅度很大、在空中飞舞的凤凰形象,以尾巴作为支撑点,展现出凤凰的磅礴大气和诗意美感。”刘俊才说,他一直在考虑怎样把羽毛和尾巴设计得生动华丽,用哪种材质来展现。
  除了醉心“工艺创新”,刘俊才也来到灯会现场,听取游客对《万物萌生》的意见。“跟小朋友和外地游客交流,看他们有什么看法,还可以怎样改进。”从一组彩灯剪数千万刀,到听取游客意见,再到彩灯技艺的不断思考和提高,彩灯行业的工匠精神,在刘俊才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想把这项工艺做到极致”。他说。

家族30多人受其影响从事彩灯行业

  刘俊才从事彩灯行业30余年,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家族有30多人跟随他从事彩灯制作。“从设计到美工,再到裱糊和电工,每个环节都有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儿子学的是美术,现在从事彩灯设计,7岁的孙子现在也特别喜欢画画,爱好中华传统文化。”刘俊才介绍,他们家六姊妹,除了大哥没有从事彩灯行业,其余四个兄弟一个妹妹,都在他的影响下干起了彩灯行业。下一代的侄子侄女,还有妻子那边的亲戚,许多都跟着刘俊才进入到彩灯行业,也爱上了这个行业。
  “每年的年夜饭,都是几姊妹一起在自贡团年。”刘俊才介绍,每年在年夜饭桌上,大家讨论最多的,除了新年话题,就是彩灯,“都会说说各自的情况,讨论行业来年的发展,互通信息。”

开办讲座希望将非遗彩灯发扬光大

  上世纪80年代,刘俊才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毕业,进入了自贡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大学时期,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漆器贝雕画、吹塑纸画、羽毛画等技艺。去年灯会大放异彩的《雀之灵》的手工剪制吹塑纸工艺,正是他当年偷偷跟学院院长夫人学的。
  今年,应中国彩灯博物馆的邀请,身为省级非遗代表性团体成员的刘俊才,将开展“非遗进灯博”系列课堂讲座,为广大学生群体科普非遗知识,为彩灯行业培养后备人才。
  “我非常看好自贡彩灯,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团体成员,我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把自贡彩灯做大做强,让彩灯进入千家万户。”刘俊才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