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新华社发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图据平潭融媒体
方便行人过马路的过街天桥、分流汽车的立交桥、连通两岸的跨河大桥……在我们的生活中,桥无处不在,它为我们突破自然屏障,打开了世界的“新维度”。中国桥梁建设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如今,横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洨河之上、建于公元605年的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单孔圆弧敞肩石拱桥。
在中国的桥梁中,这样的“世界第一”还有很多。它们在峡谷、海峡等险峻之处“横空出世”,不断书写着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北盘江大桥横跨贵州北盘江大峡谷,全长1300多米。这座桥让云贵两省紧紧地“手牵手”,被当地人戏称为“联姻桥”。
该桥从桥面到谷底水面高度达到565米,接近200层楼高,建成时是“世界第一高桥”。它还荣获了“古斯塔夫金奖”,这个奖项在桥梁工程界被视为“诺贝尔奖”级别。
不过,这个“世界第一”即将被打破。
有“地球裂缝”之誉的花江大峡谷上,一 段 段 绿 色 钢 桁(héng)梁被吊车的“钢铁巨爪”牢牢抓起,冲破云雾精准吊 装至600米的高空,与吊索稳稳连接……这是位于贵州山区峡谷的新的“超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
1月17日,随着最后一节钢桁梁通过世界最大跨度的缆吊系统精准吊装,花江峡谷大桥顺利合龙。作为贵州省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墩最大高度26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25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桥,同时也是世界山区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悬索桥,可谓“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2020年12月26日,建设7年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通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公铁两用大桥,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公铁两用桥。该桥主桥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设计时速100公里的双向高速公路,共有6个车道。下层为设计时速200公里的双向铁路。
世界上有三大风口海峡,除了百慕大、好望角,另外一个就是平潭海峡。据统计,这里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每年台风正面登陆平均3到4次。此外,此处潮差最大达7米,水流流速快,尤其是波流力的影响,是常规长江等内河桥梁的10倍以上。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让这里一度被称为“建桥禁区”。
为此,工程师研发出国内首创的“深水裸岩区埋植式海上平台”技术——根据海底岩面地形定制4根长短不一的钢管桩,用打桩船将钢管桩放到预定位置,快速连结,形成一个临时“板凳”。接着下放预制圆柱形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让钢管桩“黏”在海底岩石上。以此“小板凳”为起始平台,再向外扩展为7人足球场大小的施工平台。
大桥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还有形成的复杂海域公铁两用大桥建造成套技术,对今后类似桥梁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跨越伶仃洋,连通粤港澳。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2018 年 10 月23日,历经6年筹备、9年建设,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这座大桥还是一位“全能选手”,人工岛、桥梁和隧道都有。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既不影响临近的香港国际机场航线飞行安全,又能满足伶仃洋航道30万吨轮船通航需要。
除了是世界最长的大桥,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达120年,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综合贵州日报、科普中国、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