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展示“哪吒”主题的剪纸灯笼。
“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象征着圆满的灯笼挂满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成为中国年的另一种表现。
在成都,看完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剪纸手艺人李浩然坐不住了,电影的热血和激情还回荡在心中。适逢春节,一个既能致敬影片又能赋予非遗新活力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做一个以“哪吒”元素为主题的灯笼。
于是,这个结合了剪纸与灯彩这两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哪吒版”剪纸彩灯诞生了。2月10日,成都市青羊区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浩然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采访,介绍了设计这一件作品的巧思。
这件剪纸灯笼一共有五个面被精心设计了剪纸作品。其中三面,分别是来自《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敖丙、申公豹三个角色的形象。而在另外两面,则是极具四川元素的大熊猫,以及与元宵节相合的“闹元宵”三个字。
在灯笼的周围有4个角花。最初设计的时候,李浩然本想使用传统的兽纹进行装饰。“因为兽纹有着驱灾辟邪的含义。”李浩然说。但因为传统兽纹略显凶猛,与作品整体的风格相悖,因此,李浩然将传统兽纹想象、修改成为可爱的“版本”,既保留了兽纹驱灾辟邪的含义,又能兼顾整件作品团圆和谐的风格。
夜晚来临,打开这盏灯笼,“闹元宵”三个字便可投射在地面。而无比精细的线条,则在灯笼的四个面中勾勒出哪吒、敖丙、申公豹以及大熊猫的造型,栩栩如生。
当剪纸遇上灯彩,剪纸作品就有了具象化的使用功能。两种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碰撞,以及青年传承人的敏锐,让传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剪纸,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字或者绘画,它有一定的记录性和叙述性。”李浩然如此理解剪纸技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不同的水土孕育出来的,也有不一样的剪纸技艺。四川剪纸艺术呈现出委婉细腻的风格,在表现内容上,多以大熊猫等四川元素为特色。
传统的剪纸技艺,多为“撕、烙、剪、刻”四种手法。例如这次“哪吒”主题的剪纸作品就以刻为主,表现细腻的线条,勾画出人物的五官和动作。四个角的角花,则用剪刀完成,更贴近于人们常规印象中的剪纸手法。而像大熊猫的眼睛这种圆点的镂空,,就以“烙”的手法。
李浩然开始做剪纸灯笼,是在2021辛丑牛年春节到来之前。那一年,以生肖牛为主题的剪纸灯笼,得到了不少成都市民的喜爱。
在李浩然看来,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实际上和人是一样的:它也有外在和内在,外在看其是否足够美观、精致,而内在就要看剪纸手艺人是否通过作品,传达出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能够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就算是一个内在和外在都成功的剪纸作品。”他说。
内在,成为每个剪纸手艺人能够赋予技艺当代生命力的关键。在李浩然的剪纸作品中,他所理解的、象征时间流逝的“水”成为了特点之一。在“成都”两个字中,李浩然以“水”作为中轴线,串联起成都的古今。古有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金面具、太阳神鸟金饰、锦里,今有天府熊猫塔(339电视塔),以及贯穿成都历史的芙蓉花。
“每一个时代的剪纸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它记录的是不同时期人们的喜好,以及发生的事情。”李浩然说。《成都》作品如此,此次以“哪吒”为主题的剪纸灯笼也是如此。
在李浩然看来,哪吒“不认命,不服输”的态度,以及非遗传承中所展现出的沉淀与坚持,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
李浩然说,当越来越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看到,碰撞与融合,便会提供另外一条传承的道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刘雨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