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师搭乘凌晨航班飞赴四川,48小时走访12个学生家庭
封 面 头 条
徐剑军(右二)到学生家中家访。
受访者供图
同学们为徐剑军(右三)过生日。
受访者供图
2月17日,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后第一个周一。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徐剑军将教室卫生打扫干净,把桌椅板凳摆放整齐,一切收拾好后,他期待着第二天去机场,接回来上课的娃娃们。
徐剑军是学校2023级新能源汽修班的班主任,他期待的这群娃娃是他的学生,他们将从四川凉山州越西县返回宁波,开启新学期的生活。
十多天前,徐剑军曾来过一次凉山。那是1月30日,大年初二凌晨4点,他从宁波登上前往成都的飞机,赶赴千里之外的越西县家访。当时时间有点紧,他在48小时内去了12户学生家里,只为尽可能去到更多学生家中,和家长们面对面聊聊孩子们的动态。
除了新春家访见闻,徐剑军还将自己和凉山娃娃们的故事,写成12万字的文字发到网上,很多网友称他的做法是“用最笨的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
徐剑军执教的新能源汽修班有29名学生,都是从大凉山越西县前来求学的彝族孩子,平均年龄15岁至19岁。2023年9月,在国家东西部协作的政策支持下,他们背上行囊,来到宁波。
“之前也有凉山的学生来学校上学,但都是插班生,像这样成建制的一整个班都是凉山孩子,这在学校是第一次。”徐剑军说。当时,他主动报名当这个班的班主任,还给这个班起了个名字——“彝彩班”,寓意“彝”同出彩。
家访的计划,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2023年8月,为了熟悉这群远道而来的学生,徐剑军曾到凉山走访了4户人家。对长期生活在沿海城市的徐剑军来说,大凉山的生活是他未曾料想过的,“无论是孩子们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还是受教育程度,都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和触动。”望着绵延的大山,徐剑军在心里暗暗有了计划,“3年时间,我一定要走完所有学生的家。”
上学期的家访定在寒假。早在2024年11月,徐剑军便为这次家访做着准备。摆开一张越西县地图,他让学生们标注下家里的住址,然后沿着顺路的方向,东南西北画上几个圈,制作了一张“家访地图”。
春节前,徐剑军算了算假期,自己只有48小时时间去家访。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去到更多孩子家中,他买了大年初二最早一班飞成都的飞机票,落地后改签最近时间的动车票,一路“站”到越西,赶到学生家。
徐剑军家访的第一站,是新民镇大寨村的学生蒋磊家。出租车开到新民车站,蒋磊骑着“小电驴”早已等候徐剑军多时。
“看到徐老师的那刻,我觉得兴奋、激动,又有点紧张。”蒋磊回忆,当时,他和徐老师顶着寒风一路向家驶去,“到家后,爸妈一开始也很惊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远还来家访,听了徐老师讲述我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后,爸妈提出要杀鸡款待徐老师。”
从蒋磊家出来,徐剑军又辗转到另一学生尔足健康家。翻过村里1组的山、越过2组的河,再爬上一座山,徐剑军和尔足健康的家长说了孩子在学校是如何品学兼优。
就这样,出租车、电瓶车交替上阵,1月31日,徐剑军去了8个学生家里,途中还偶遇了一个去送亲的学生。
2月1日下午,徐剑军绕了5公里山路,去到最后一个学生阿勒(化名)家。之前,阿勒因为学习差距大、家庭压力大,一度退学到广东打工,后来在徐剑军的劝说下,他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在徐剑军的语言习惯里,他喜欢用“我的娃”来代指这群凉山来的孩子。“宁波和凉山相隔千里,在这里,他们就是我的孩子。”
徐剑军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群学生时的样子:皮肤黝黑,眼睛清澈,不敢太大声说话,普通话也不是很流利。怎样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让他们自信起来,尽快适应这里的新生活?成为第一学期里徐剑军想得最多的问题。
“让他们做自己擅长的事,从优势中找到自信。”徐剑军发现,这群孩子能歌善舞,他便组织了许多课外活动。有个学生爱唱歌,每天中午12点半到12点50分,徐剑军就把音响交给他,让他尽情地唱。后来,越来越多同学也拿起了麦克风,一到中午,便在教室里开启了“彝彩演唱会”。
“他们不仅在班上唱,还被其他班、其他学校邀请去表演。去年彝族文化展示活动上,班上的娃娃们还和其他来自凉山的孩子们一起演出。”徐剑军说。
到了双休日,徐剑军时常让学生们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走到宁波的闹市区,向市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徐剑军还鼓励学生们和老家的同学、老师们写信,做笔友,“我希望他们能够告诉老家的朋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也能时刻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家乡。”
在学生康凯眼里,徐剑军常常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关心着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时常和我们谈心。”去年国庆,徐剑军自费让康凯的奶奶和哥哥坐飞机到宁波,参加国庆升旗仪式,缓解了康凯的思乡之情。“看到家人的那一刻,我很激动,也很感谢徐老师,来上学的这一年多,我们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师生。”康凯说。
一场场活动下来,孩子们变得更外向、更洋气,也逐渐开始对生活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奔赴,从来不是单向。去年父亲节,孩子们悄悄将徐剑军平日里用来记录学生生活的视频重新剪辑,制作成一条新的视频送给他,祝他父亲节快乐。
去年10月,遇上徐剑军生日,孩子们布置好教室,做了大红背景的PPT,摆好生日蛋糕,为徐老师庆生。徐剑军对着蜡烛许下愿望:希望所有的“儿子女儿”们平安顺利。
2月2日,完成12个学生的家访后,徐剑军回到了宁波。他将家访过程写成日志,发表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
徐剑军的微信公众号,名叫“德育路上背包客”。他说,背包是探索精神的物化,时刻提醒自己要在德育路上一心一意去探索。2023年8月15日,这个账号里,开始出现了新的人物和故事。那天,他第一次拿到了从凉山来的29名学生的名单。看着一个个彝族名字,他觉得,手上这个“凉山盲盒”,不仅要开,还要开成“糖盒”。
自从接手这个班,一年半的时间里,徐剑军的“凉山日志”已经记录了12万字。他的账号几乎每月保持更新,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达到月更17篇。
寝室内务从开始的一片狼藉到逐渐井然有序;学生们穿着彝族服装走进闹市区;花了两节早自习时间给初中老师寄出第一封信;大家一起品尝来自家乡的腊肉和香肠;15分钟清洗出可以反光的教室地板;第一次值周全班获得了68张表扬单……一个个小故事清楚地记下了这群凉山孩子的蜕变,他们肯吃苦、朴实,动手能力强。
在徐剑军的最新一篇日志里,最后一段话记录了他对这次新春家访的感悟:“新春家访这件事随着最后一个句号的敲落而翻页。今后,一定还会有更精彩的故事。班名既然叫彝彩,我们就必定会不断出彩。”
对下一次家访,徐剑军也有了计划,“彝族火把节去,娃们说火把节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到时候我也能和他们一起过个火把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石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