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朱德庸:
朱德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供图
2025年春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破竹之势的现象级成功,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动漫、动画作为创作媒介的魅力。和动漫密切相关的漫画,作为一种现代视觉叙事艺术,从少年热血、校园浪漫再到幽默讽刺以及充满哲思深度的图像小说,其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也使之无愧于现代“第九艺术”的称号。
在华人圈,对于喜欢漫画的读者来说,漫画家朱德庸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的作品从爱情话题到情绪话题,善于以幽默视觉,解构婚姻、职场与都市生活,表现出对人性犀利、深刻的观察和感悟,轻盈之中不乏深刻。从《双响炮》《涩女郎》中对都市爱情的感悟,到《关于上班这件事》戳破职场假面,到《大家都有病》诊断现代社会的种种隐疾——这位祖籍江苏太仓的中国台北漫画家,始终以诙谐笔锋解剖时代病灶,用他独有的诙谐,为读者提供一个情绪的出口和疗愈之方。
近日,64岁的朱德庸的最新漫画作品《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出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以视频连线方式对其进行了专访。
10多年过去了,朱德庸的作品发表趋缓,但他的创作并没有停止,思考继续深入,依然高度关切现代人的种种“心病”。在互联网上,仍有一些读者真切追随他,将他每日线上更新的生活感悟视作心灵解药、情绪的出口。
朱德庸的最新漫画作品《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一经出版便引发关注。在短视频蚕食注意力的年代,他延续对社会病症的敏锐观察,更加聚焦个体内心——剖析现代人深藏的情绪危机,如求职焦虑、情感孤独、“班味”生活等。书中主角“无头男性”与“无脸女性”的设计,象征“匿名的情绪”,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投射与反思,犹如当代版《等待戈多》的漫画寓言。抛开传统四格的枷锁,使用自由手绘的朱德庸解剖现代人心灵的“手术刀”,更加游刃有余——当表情包取代了真实表情,他偏要撕开情绪包装,让那些被算法遮蔽的情绪孤独、困顿与渴望重见天日。
一个漫画家,在将自己从变化速度极快的时代中获得的观察、思考,用艺术形式表达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心得?对于人工智能、视频的迭代发展,给视觉艺术从业者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的体会如何?在接受采访时,朱德庸语气惬意温和,态度不疾不徐,但提到技术主义至上的潮流倾向,他充满忧思,批判力十足。在算法与流量狂欢的时代,他固执地相信:真正的幽默永远生长在人性深处,那些关于爱、孤独与存在的永恒命题,终需带着体温的笔触来丈量。
与众不同的沉浸生活实景式“阅读”,给朱德庸带来出众的观察、体悟能力。他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独自面对整个世界。每一个“我”都是在自己漂流不定的各种感觉和情绪里活着,每天孤独地面对这个多彩的世界;然后由自己遭遇的人生,一笔一笔为自己添加上选择或被选择的颜色。面对世界,如果不重视自己每天对内累积的情绪、感觉,只强调对外的理性处理态度,可能让“我”成为一个不知道自己已经受伤的人。“不理解这些时光伤痕所绑起的情绪之结,你的人生未爆弹有可能愈埋愈多。”朱德庸说。
近几年,随着信息虚拟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线上的时间日趋增多。朱德庸说,每个人都是独自面对世界,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但现在很多人的孤独是一种孤立,是生存的一种空洞感。在《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中,他想要表达的核心就是——藏在“我”灵魂深处的情绪炸弹,是一个个“人生未爆弹”,只是每个人的引爆点不同,这完全取决于你对情绪调整的能力和引爆点的界线何在,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态度。“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你的未爆弹在漫漫人生中至少会爆一次。”
曾经有一个小孩,说话结巴,别人说一句话30秒,他需要3分钟。上小学后,他不会读课本,做功课也非常吃力。对文字类的听读写都很困难,不会按正确的笔画写字,算个位数的乘法,要从“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开始默念,背完整个九九乘法表。总是认错字,看课本上词语,眼睛看到的是这个词,但记到脑子里的就变成了另一个,学习成绩非常糟糕。他唯一能找到的快乐方式,就是画画。书上、本子上,所有空白的地方,都被他画得满满的。28岁那年,他成为职业漫画家。这个小孩,就是朱德庸。
53岁时,朱德庸被确诊为阿斯伯格综合征(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一种,文字阅读障碍、识字困难)。这个诊断带来的不是沮丧而是释然。“我找到了一把钥匙,解开那些关于自我的谜团。我终于知道,那些缺点、那些困住我的点点滴滴,反而是我的天赋,让我不受干扰,能像旁观者那样看着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以及所有的人。”他说。
由于有文字阅读障碍,朱德庸看书很慢,一本书看到第三页,就已忘了第一页的内容。“看书非常消耗我的精力,但老天对我非常眷顾,我身边有说书人。我的太太会大量阅读,每次看完书后,她都会挑选一些适合我的书,跟我分享。”更重要的是,朱德庸找到了自己独特而有效的“阅读”方式:“在公园散步,或到街上走着,看到形形色色的路人,对我来说都是‘阅读’。听音乐也是‘阅读’。当我听到喜欢的音乐时,旋律会在我脑海中形成文字。看画,欣赏艺术品,那更是阅读。”
这种现实实景“阅读”,对于朱德庸来说,比阅读书本间接获得别人的观察,更加直接、生动。比如看一场电影,他会特别注意坐在身边的人,观察他们的反应。朱德庸说,这么多年,他笔下的这么多人,男男女女,都是自己从许许多多的陌生人中感受到的。“人生有时候很有趣,文字阅读障碍反而成就了我一些事情。我从小没办法好好看文字,或者看文字会看错,导致我必须专注观察周遭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对我来说,是第一手的。对生活的感受就是我的‘阅读’。”
有时候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文字阅读障碍的话,可能很多事情都会改观。“我可能就从事其他行业了。或者就算从事漫画创作,也不会比现在好。比如说,我或许会变成带创作团队进行量产作品的人。那基本就不是朱德庸了,这不是我希望的。”朱德庸说。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朱德庸,著名漫画家。1960年4月16日出生于中国台北,祖籍江苏太仓。主要作品有《醋溜族》《双响炮》《涩女郎》《绝对小孩》《关于上班这件事》《大家都有病》《什么事都在发生》《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等。作品累计销量超2000万册。由其漫画《涩女郎》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粉红女郎》,20多年前风靡一时,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