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产业插上AI翅膀,全国人大代表屠红燕:
全国人大代表屠红燕
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杭州一家丝绸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数码印花机上查看正在打印的丝绸面料。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能为全世界80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不重样的丝巾。
——这是面对传统产业如何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实现转型升级的挑战,全国人大代表屠红燕的回答。
作为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在这位深耕传统行业的企业家看来,通过人工智能与丝绸产业的深度融合,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正被彻底颠覆和重塑。在让传统产业插上AI翅膀的过程中,她数次感叹“我们企业生在杭州很幸福”。
概括起来,浙江杭州开放包容的创新土壤、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敢为人先的“浙商精神”……每一项都给了诸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寻求数字创新和突破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屠红燕惊喜于一揽子增量政策精准灌溉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减税降费、金融支持,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这些政策都切实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毫无疑问,在国家战略与产业脉搏的同频共振下,屠红燕对未来充满信心:“历史经典产业必须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新质生产力的开拓者、绿色发展的示范者。”
让机器人戴上丝绸丝巾,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屠红燕带来的新讲述。
“万事利率先建立了丝绸行业AIGC实验室。”屠红燕进一步解释道,这个自主研发的AIGC花型设计大模型,汇集超70万个花型数据库,能为全球80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不重样的丝巾。“以前,设计师设计一款丝巾花型,起码得花3天至5天,现在用上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不出3秒,就有成百上千款花型供选择,大大提升了设计效能。”
还有基于人工智能科技的无水印染一体机。“那是我们耗费10年自主研发完成的。”对此,屠红燕形象地概括为“一台机器就是一个印染工厂”,可以开进门店或办公室。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精确控制染料用量,实现污水排放减少99%、印染节能40%至50%、染料用量降低20%至30%的成果,且1米面料即可下单,最快两个小时拿成品。这也让“先销后产”成为可能,为纺织服装行业解决库存痛点提供了方案。
“乘着AI赋能产业的东风,我们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让更多绿色高新技术走上产业链上下游,助力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家深耕丝绸主业50年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屠红燕一直相信,丝绸作为历史经典产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抢抓AI风口,才能推动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
当然,这也是眼下诸多传统产业正着力探索的发展之路。
对此,屠红燕谈到了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她觉得,座谈会的硬科技含量更高,更强调企业发展自主可控,出现在会上的浙商身影和站在人工智能时代风口的新生代企业家们,都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科技创新是当下的主旋律,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开创新时代民营发展新局面。”
具体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践中,屠红燕聚焦到如何强化企业在“驱动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才能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更加强劲,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方向正确,还需要加速的东风。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应用爆火出圈,正产生着巨大的标杆效应。在屠红燕看来,这不仅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落地应用,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众多发展机遇。“激发了很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寻求技术创新和突破的信心和动力。”
事实上,杭州在2023年底就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多措并举,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企业研发机构创新矩阵、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等方面,持续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
“精准施策,落地执行,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此,屠红燕感触很深,“所以说,我们企业生在杭州很幸福。”
眼下,浙江正抢抓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前瞻布局算力、数据、大模型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强链补链及协同创新,推动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场景、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
当然,在新的发展浪潮中,还有一些历久弥新的东西在传承。
“那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浙商精神’,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敢于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以长期主义精神做难而正确的事。”屠红燕表示,浙江的企业家们很团结,因为大家相信,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单一企业很难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应对所有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共同开发新市场、新产品,提高整体竞争力。”
在企业的“抱团发展”中,依然有来自政府的助力。
以杭州为例,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打造产业集群效应,大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需求更加多元化,可带动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合作和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带动集群整体效应,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这些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和法律保障,降低了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屠红燕总结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早在2021年就突破了1万亿元。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GDP、85%以上的就业、95%以上的经营主体。2024年最新统计,杭州市有36家企业进入“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杭州市上榜企业数占全国的7.20%,占浙江省(106家)的33.96%,而屠红燕掌舵的万事利集团就位列其中。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屠红燕认为,从当下至未来,民营企业还要努力成为“驱动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数字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优势,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时,作为丝绸纺织行业的代表,屠红燕期待全国两会能关注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进一步应用落地,加快AI赋能丝绸纺织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步伐。
对此,屠红燕提出了多方面建议。例如,打造历史经典产业品牌“国家馆”,扩内需促消费、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推动丝绸纺织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速科研转化,推动桑蚕产业迈向大健康新蓝海、桑蚕助力大学生返乡创业,绘就“共富”实景图等。
“我希望政府能进一步细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屠红燕进一步解释说,特别是在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我相信,民营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谈及未来,屠红燕满怀期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