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一体化建设
  • ·建议重点打击“谣言黑产”严惩幕后推手
  • ·建议推进岷江成渝黄金水道建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

建议重点打击“谣言黑产”严惩幕后推手

张凯丽 受访者供图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AI也不是‘造谣工具’,为更好应对网络谣言带来的挑战,应重点打击‘谣言黑产’等违法行为。”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说。
  3月9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正在北京举行。对于网络谣言治理,张凯丽表示,与传统谣言相比,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生成虚假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让造谣变得“低成本”,但其危害极其严重。她建议,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AI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法律责任,为打击AI造谣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重点打击“谣言黑产”,严惩幕后推手以及从事AI谣言工具开发、传播和交易变现的违法行为。

加强网络谣言治理已刻不容缓

  2月2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明确提出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突出AI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强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打击借AI技术生成发布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水军行为等问题,规范AI类应用网络生态。
  “一些自媒体账号常以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方式,炮制公共政策、社会民生、突发案事件等领域的谣言;一些人为达到博眼球、吸引粉丝、流量变现的目的,精心截取一段容易引发争议的话,在网络上大肆发表不当言论。”张凯丽表示,这些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张凯丽说,特别是近年来AI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网络谣言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她举例说,2025年1月,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一张“小男孩被埋图”在网络上流传。经查,青海某网民为博取眼球,将“小男孩被埋图”与日喀则地震相关的信息进行关联拼凑、移花接木,混淆视听、误导群众,致使谣言信息传播扩散。涉案人员已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张凯丽表示,相比此前造谣者单纯靠人工捏造、散布谣言,现在造谣者只需在AI工具输入关键词即可“一键生成”以假乱真的文章、图片。因此,加强网络谣言治理已刻不容缓。

加快制定针对AI生成虚假信息的法规

  “现行法律中关于网络谣言的规定多以原则性条款为主,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界定和惩处措施,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惩处力度普遍较轻,难以与其造成的实际损害后果相匹配。”张凯丽表示,互联网犯罪,常常是违法成本较低,而维权成本较高,“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她建议,应进一步细化针对网络谣言的相关法律条款,特别是加快制定针对AI技术生成虚假信息的法律法规,对于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明确其刑事责任认定标准。同时加大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提高赔偿额度,增加造谣成本,对网络造谣者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

建立AI虚假内容识别与拦截系统

  张凯丽表示,社交媒体平台应建立“AI虚假内容识别与拦截系统”。网络平台应建立健全谣言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删除谣言信息;设立“黑名单”,建立平台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对被封禁的账号在其他平台也进行限制,防止其换号继续造谣传谣。
  遭遇不实谣言,如何澄清?张凯丽建议,各大社交平台都应开设辟谣专区或平台,对不实谣言给予澄清,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同时附上权威、详细的澄清内容,内容来源需明确可查,增强可信度。
  “完善算法推荐规则,对接触过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用户,精准推送相关辟谣信息,提升辟谣效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辟谣体系,最大程度降低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张凯丽说。
  张凯丽观察到,AI造谣已然形成了“灰色产业链”。她认为,需重点打击“谣言黑产”,严惩从事AI谣言工具开发、传播和交易变现的违法行为。执法部门需组建专业的网络侦查团队,运用大数据追踪、技术溯源等手段,精准定位违法犯罪团伙。同时,建议法律援助机构为经济困难的网络谣言受害者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降低维权门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