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擘画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擘画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

  

(上接01版)
  90年前,当青年学者胡焕庸在地图上描绘等值线人口密度图时,也许并未想过,他自黑龙江至云南画下的一条线,影响如此深远。
  “胡焕庸线”——一条与400毫米降水线走向大体一致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是一条总体上区隔肥沃与贫瘠的分界线。直至今天,胡焕庸线东南一侧43%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西北一侧57%的国土,仅有全国约6%的人口。
  20世纪中叶,当区域经济学在西方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国,也开始其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区域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内地发展,形成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我国逐步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如何在全国地域上合理布局,既能化解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又能使都市圈和城市群、人口和产业集聚带更好发挥动力引擎作用?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要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些战略性考虑”。

(二)布局


  “每天早晨步行五分钟,把孩子送到家附近的幼儿园,然后再步行十多分钟就到办公室。”
  2021年底,贾梦霜从北京到雄安新区工作。近两年,她的家人也陆续来到雄安工作定居。去年国庆前夕,他们搬进了在雄安新区的新家。
  贾梦霜所在的公司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互联网产业园,如今这里已有600多人进驻办公。站在公司办公楼平台环顾,隔壁的中国星网总部已迁驻办公,不远处的中国中化大厦和中国华能总部,已经封顶装修。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人口持续增长。2024年底,雄安常住人口达136.07万人,“未来之城”正在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立足具体国情,发挥自身制度优势,深化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用中国理论、中国实践来解决中国问题。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观点,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智慧。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西方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提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根据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方向,通过地区间大规模产品交换,实现区域间的比较经济利益,提高整个区域的劳动生产率。
  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这是我国区域发展理念和政策的一场深刻嬗变。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牢牢把握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始终紧扣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从点到线、由线及面,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上的通道枢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窗口前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实践,发展与安全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各地区自身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提高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质量的空间支撑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应有之义。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写下《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用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去阐释协调发展的道理:“发达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自身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改善环境、不懈努力。”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说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一个个“当惊世界殊”的重大工程,越千里山川,通四方之利,济万民之需,优化资源空间布局和地区功能分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深化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干部和专业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补齐短板,让发展之“桶”容量更大,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不平衡,就要努力去解决,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三)落子


  黄河上游,甘肃兰州。滚滚大河奔腾而过,雄浑壮美、气势磅礴。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黄河蝶变。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三场有关这一区域战略的座谈会。从“深入推动”到“全面推动”,这一次,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9场有关区域发展的座谈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为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作出顶层设计。
  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东南部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均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
  进入新时代,正在快速迈向现代化的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首都?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如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如何推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
  一子落、全盘活。2017年4月1日,北京向南100多公里,一座新城应运而生。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同一时期,在更大范围内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谋划,也水到渠成。
  长江,中华民族母亲河,承东启西、接南济北,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长江经济带9省2市,面积占全国20%左右,人口比例占全国40%以上。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6年1月5日,在重庆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一锤定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举棋落子,布局日渐清晰——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探索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单独关税区的体制框架基础上,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也为全国区域一体化提供示范;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亮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既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也统筹全局整体推进。
  “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十多次到东北地区调研、三次召开专题座谈会,为东北振兴发展倾注巨大心血。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谋篇布局。
  巨笔如椽。中国版图上,两条母亲河、三大城市群,既有联通南北东西的经济轴带,也有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与四大区域板块融合协同,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释放出“1+1>N”的协调发展效应。
  百年变局下,充分发挥大国经济的规模优势、比较优势、制度优势等,既需要区域内部、区域和区域之间协同融通,持续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活力,打通国内大循环,也要联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
  “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迎风启航。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对外开放必须走区域渐进的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谋划,区域协调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相互交融,战略协同耦合效应持续释放。
  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东西南北中全面覆盖,成为支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共建“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对接——
  对内,提升跨区域关键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水平,不断完善跨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外,通过有条件地区率先突破,开展制度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更好对接国际市场和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重要推动力。

(四)积厚

  一个新的制度安排,进入公众视野。去年以来,黑龙江、江西等多地分别召开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一个名为“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新机制频频亮相。
  党的二十大后,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合并多个区域重大战略领导小组,意在从更高层面、战略角度、全局出发,谋划统筹各区域战略之间的重大政策。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分量更重。
  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一盘棋大局分明。
  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协调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如何聚焦“一体化”破除区域间政策壁垒?如何处理好单个区域战略实施和各区域战略互动融合的关系?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