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孵化企业1200余家
  • ·乡城贡札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开工建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医药+智能装备双轮驱动

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孵化企业1200余家

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向“新”而行、追“新”逐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重点布局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自2012年开园以来,超1200家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
  近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正式启动“新技术·新动能·新未来”——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大型采访活动,寻找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时代标杆。3月2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探寻园区的发展之道。

累计孵化企业1200余家
打造服务全生命周期


  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是区域内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1200余家,毕业企业80家,目前在园企业461家:包含高新技术企业59家;科技型企业421家。园区企业知识产权申请5697件;知识产权拥有4252件。
  园区一期聚焦医药大健康和智能装备两大领域,以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为目标,秉承“贴心服务·柔性创造”的服务宗旨,现已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生命周期载体。从工商注册到设备共享、市场开拓、人才招聘等,园区都有1对1管家为企业提供服务。园区二期聚焦生命科学,新增25万方现代化生产厂房、人才公寓、污水处理厂等硬件设施设备,实现全产业链条布局,为医药智能装备等新兴科技产业注入澎湃动能。
  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园区产业总经理刘芮郗表示:“如果说企业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那企业就是运动员,园区就是为运动员清扫障碍、补给能量。”对于园区而言,不仅是承载企业从孵化器到成长期,更希望企业有机会能在园区实现产业化。
  “园区最大的优势是产业孵化和产业招商。”刘芮郗介绍,园区非常关注产业协同发展,以医药大健康为例,园区已积累了包括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多家企业。“企业能非常容易在园区内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时常出现一个项目,园区内的几家企业搭伙干。”此外,园区提供的中试平台有8条生产线,“共享经济”模式能有效缓解初创型企业的生存压力。

园区出租率达97%
管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


  什么样的企业能落地园区?刘芮郗介绍,园区会对企业进行评审,“除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外,我们都是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个生命力。”据悉,园区出租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
  成都众芯源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里扎根了5年的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林洁介绍,企业聚焦于芯片的研发,企业规模已从5年前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扩张至1000平方米,还预订了孵化园二期的办公区,年营业额也从10余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
  “园区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不仅仅是体现在物业服务方面,比如学习最新政策、资质申报等,都是园区帮我们处理。”林洁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他们或将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林洁看来,园区内企业管家的定期回访非常有意义。“园区能直接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并做相关对接工作,而不是不闻不问,让企业‘闭门造车’。”在林洁眼里,园区管家和企业也是一家人,在创业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园区工作人员嘘寒问暖,鼓励他们一路前行。
  

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打造西部开放经济新标杆

在人才培养方面,园区与周边的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合作,年输送2万至3万名专业人才。刘芮郗说:“比如让他们走进检验检测企业,真真正正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
  今年3月,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携园区科技企业巨恒环保、亚铁科技等在成都大学举行专场招聘会,提供数十个优质岗位,覆盖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多层次人才需求。吸引超7500名应届毕业生参与。
  记者了解到,园区还设立了“诺贝尔奖得主工作站”,引进国家、省、市、区高层次人才和各类海归创业人才及高学历股东人才等400余人。在园13名国家及省市级创业导师,提供政策申报、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对接等36项专项服务,年均举办50+行业论坛、活动及双创赛事。
  刘芮郗说:“未来,园区将持续联合更多高校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合作,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助力企业招才引智。”接下来,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还将以“国家级平台+国际化生态”为定位,深度融入成都市跨境电商行动计划,打造西部开放经济新标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