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草堂追忆杜工部
  • ·彭州海窝子
  • ·早市里的春天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彭州海窝子

  

□蒲光树


  海窝子,又叫海眼,在彭州市湔江河畔。自古蜀至今,人们在这里穴居或修房搭屋,造了一条古街,留下了一座海窝子古镇。
  人来人往的街上怎么会有一个海窝子?传说古时靠山边有一石洞,泉水喷出,形成湔江水域最深的漩涡,因气候变化,雨水减少,海窝子慢慢变成一个大沙凼,像一只大而圆的眼睛。
  仔细观看海窝子地图,我发现海窝子古镇宛如一根蚕。蚕头是海窝子,海眼即蚕眼。海窝子古镇这一独特造型,暗合了古蜀蚕丛教人蚕桑之意,那股哼着小曲的山泉,正如纵目人凸起的眼球。《华阳国志》载:“蜀王鱼凫田于湔山”。古蜀国之前,蚕丛纵目人主要在岷山一带生活。后来,他们发现了川西坝子,于是开始了大迁徙。鱼凫和一部分族人来到了海窝子,捕鱼狩猎耕种,在海窝子建都,称瞿上。那时所谓的都,是没有城的,海窝子只不过是大伙迁往川西坝子的驿站,大家在这里聚集休整以后,继续沿湔江河迁往三星堆等地。有人偶然发现并开采铜矿,人越聚越多,海窝子有了最早的古镇雏形。
  漫长岁月里,海窝子几经兴废。海窝子真正成为建制镇,据说始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瞿上老街那几间残存的老屋,小青瓦,穿抖式,木板门,斑驳的墙壁,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仿佛被人遗忘在岁月深处,有些落寞和颓唐,熙来攘往的过客可以从这几间老屋管窥近代海窝子的境况。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人们在地震废墟上重建海窝子。浓郁的川西民居文化元素,美化着一栋栋屋脊、房檐、廊柱;修旧如旧的古朴气息,给人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海眼广场、瞿上故都广场、鱼凫塑像、古牌坊,古韵悠悠,那是海窝子的底蕴与底气。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的王勃,被高宗怒逐,举目四望,哪里最能消解心中的郁闷?巴蜀!蜀道虽难,只需翻过秦岭,那里少了许多尘嚣,或能自得其乐,寻得一丝安慰。王勃游巴蜀,途经海窝子,顺道游历彭州山水,问禅拜佛,并应龙怀寺玄鉴法师之约,写下千古美文《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一千多年过去,龙怀寺只留下一些遗迹,与“古龙怀寺”路碑、“古龙怀”牌坊以及那些民间传说,为来往路人细说龙怀寺和王勃的故事。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也曾来过此地,他游龙怀寺,读《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留下“蜀中寺碣多石迹,只数初唐王子安”的赞誉。
  如今,游客来海窝子游玩,听川戏,喝盖碗茶,用自己对文化和生活的热爱,续写海窝子古镇的动人故事。